是现代化还是“被现代化”
    2010-03-25    作者:钱夙伟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东莞副市长接受采访时称,2010年东莞将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可以达到的,只是一些指标很可能已经落后,实现现代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此言一出即遭到当地人质疑。”(3月22日《广州日报》)
  且不说现代化很难界定,人的“现代化感觉”,更没有一个“指标体系”能准确地相对应。笔者以为,“人的现代化”正是东莞的短板——东莞人是不是“被现代化”了?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吴晓灵表示,全国人大财经委正在调研全新的政府评价体系——福祉指数,福祉指数,包括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公共服务共四个方面。其中涵盖收入与消费、收入分配、健康状况、环境治理、环境满意度、安全感、政府治理(政府廉洁、司法公正等)、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等44项指标,这与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相比,大大突出了民生的位置。
  所谓福祉,也就是幸福、利益、福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一种感受。也因此,“福祉指数”里面主观指标多达15项,据称“这一设置是为了能够对客观情况和主观情况都有所反映。”因此“福祉指数”,尤其需要注重居民个体的感受,并不是一个增长速度就能涵盖的。如果说“现代化指标”由数字说话,“福祉指数”更在乎百姓说话。
  显然,“福祉指数”评价体系之下的政府工作,既需要从宏观着眼,又要从微观入手,既寄希望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又必须注重关乎民生的每个细节。这于官员,理所当然地提出了更高的执政施政要求,显然也是公众的期望。也因此,与其“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好大喜功,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在“福祉指数”上下功夫。
  相关稿件
· 隋凤富代表建言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2010-03-05
· 教育现代化应取消文理分科 2010-03-04
· 免费经济的现代化测试场 2009-10-10
· 我国现代化的差距与最重要的几项任务 2009-04-01
· 我国煤炭工业现代化水平落后于整体工业 2009-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