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未必能拉动经济,民众可支配收入提升,才能产生更多旅游消费
在广东省人大会议上,有代表提出广东应将“五一”三天小长假变成事实上的长假,以填补春节和“十一”长假之间的漫长空当。 始自1999年,包括“五一”长假在内的几大法定长假,除了春节长假是遵循传统之外,“五一”、“十一”长假的设立目的是拉动消费。黄金周对旅游消费的拉动是明显的,据相关统计,2001年春节、“五一”、“十一”几大黄金周的旅游消费就已分别达到198亿元、288亿元、249.8亿元。这样的数字很容易让人相信,黄金周扩大了内需。 但是,黄金周扩大的仅仅是旅游消费,或许并未扩大总内需。因为,只要人们的收入没有改变,人们把钱用于旅游消费,就必须减少其他方面的花费或者投资,人们的需求总量并没有变化。从各个收入群体来看,高收入群体时间比较灵活,其旅游消费很少受长假的影响;而中低收入阶层为了长假旅游,则要么必须事先减少其他消费,把钱存作长假之用,要么在长假之后节衣缩食以恢复正常的日常现金流。长假消费在更多人身上或许只是挪彼需求为此需求。 从经济理论来看,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永久性收入假说”指出,消费行为主要取决于永久性收入。短期的消费波动最终要受制于长期收入。依据费雪的利息理论,也可以得知,社会的平均消费、储蓄比例不会因为长假而改变,它只取决于人们的“不耐”程度。政府行为可以影响“不耐”,但长假不属于改变不耐的手段。改变“不耐”的只能是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既然人们的需求总量并未改变,人们为什么还会产生长假扩大了需求的印象呢?这是因为,旅游区新增加的消费是可以看到、可以统计得到的,而人们因旅游而减少的消费却是看不到的,很难统计,并且也不会有人有兴趣去统计。经济学家赫兹利特曾针对政府兴建大楼指出,政府兴建大楼提供的就业岗位是看得见的,但政府兴建大楼的钱来自于纳税人,纳税人因此而减少消费和投资,并减少了工作岗位,而这些减少的工作岗位是看不见的。媒体可以报道政府大楼“新增”的就业岗位,却无法报道社会中因此而减少的就业岗位,因为谁都不知道哪些工作岗位是因政府大楼而消失的。所谓旅游消费拉动内需,也适用这一道理。 当然,休假是人的神圣权利,人们减少其他花费用于休假是选择自由。以上分析只是表明,假日不应作为经济调控工具。把长假作为经济调控工具,不仅无法扩大内需,还会造成一些负面效果。当政府制定法定长假之后,一些企业就会减少其他假日福利,比如减少年假之类。人造黄金周使很多本可以分开休假的人们,集中到某一段时间休假,由此造成的扎堆旅游,推高了旅游区的消费价格,无端增大了社会耗费。 “黄金周”的确可以向我们展示一些凿凿数据,但我们却看不到一些普通民众因为旅游消费而减少的其他消费。实际上,要想真正拉动内需,还需要切实地提高普通民众的收入,令民众的可支配收入得以提升,民众才能产生更多的旅游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