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不平衡由强势美元造成
●美国一般产业也缺乏竞争力 ●劳动力成本高于发展中国家 ●贸易保护化解不了结构矛盾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美贸易不断扩大,互为最重要的贸易对象国,两国间的贸易矛盾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美方持续不断地挑起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对进口中国的轮胎、油井管等多宗商品进行所谓的反倾销调查和征收高额关税,贸易摩擦有愈演愈烈之势,近年来中国成为了新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应当如何看待美国近期贸易政策?笔者认为,美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国内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矛盾的外在反映,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这些矛盾更加凸显出来。他们采取贸易保护的措施,不是对症下药,对于美国经济结构的矛盾也起不到化解作用。 一、美国对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贸易不平衡(包括美国对中国贸易的大幅逆差),是由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也是美国经济结构在美元强势地位下“去制造业化”所导致。因为,只有美国保持对外贸易逆差,才能满足各国对美出口产品以换取储备美元的需求;也只有美国在实体经济中保持对外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国大幅推销其“金融创新产品”的出口。所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对其他各国的贸易逆差,根本就不是哪个国家“倾销政策”、“补贴政策”形成的。正因为此,以反倾销的名义来实施贸易保护,也不会起到有效作用。 二、美国近期提出的反倾销调查或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各种商品的贸易状况,长期以来一直如此,为什么现在才提出。这是因为,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经济普遍不景气,也就造成了各国对美元储备的需求、对美元金融产品进口的需求在萎缩,因此美国经济能够承受或容纳的贸易逆差也在减小。美国只有重拾“制造业”才能缓解其国内就业压力,但是,美国一般制造业普遍缺乏竞争力的状况,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也就不得不祭起贸易保护的“法宝”。可见,一般产业缺乏竞争力才是问题的根本。 三、美国长期以来,依靠其美元强势地位,只需要“出口美元”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大量消费品,养成了国民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导致美国国内劳动力的高收入,进而使得其劳动力成本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美国除了依靠技术垄断占有优势的产业外(如IT技术产品、金融创新产品、军事装备产品等),多数产业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必然要远高于进口商品。进口商品的低价格,并不是别国“政府补贴”所致,而是与美国生产成本过高对比而显现出优势。问题出在美国高消费导致的高工资以及美国垄断技术商品需求的不景气这些方面。 四、美国长期贸易逆差形成的高消费生活与美国产业缺乏竞争力导致的就业不足的问题,是相互依存的,根本不存在同时解决两方面问题的手段,而只能在两者间权衡。要全面地推行贸易保护政策,假如,对影响美国居民生活的大宗消费品征收高额关税的话,那么将导致全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大幅下降(等额的收入能够购买的消费品大幅减少)。这一可预见的后果,是美国政府所无法承受的。因此,美国也就不可能全面地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而只能在那些影响面相对较小的小宗进口商品方面做做表面文章。可见,美国长期贸易逆差的结构性态势无法改变,而就业不足的压力也必然长期存在,因此,美国在一些进口商品方面挑起贸易纠纷的做法,也必然会持续不断地进行。只不过,在全球经济体对美国技术产品、美元金融产品需求不旺的状况下,贸易保护的事端会更频繁;而在全球经济体对美国技术产品、美元金融产品需求旺盛的状况下,贸易保护的事端则会相对和缓。 针对美国对华贸易摩擦将持续但不可能实行全面贸易保护的政策特点,中国产业界,一方面,应适当提高劳动者工资和资源价格,以减少美国实施贸易保护的借口,同时也促使各企业在推进产业创新和升级、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效率水平方面下工夫,而不是一味地以低工资低价格出口产品;另一方面,应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需求水平,逐步扩大内需,从而减少对美贸易逆差,进而适当减少对美元金融资产的需求。
(作者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