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成为提振经济新引擎
    2009-12-30    作者:丁冰    来源:中国证券报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获批,2009年以来,由国务院批复的区域经济规划已达十个。活力频现的区域发展将成为提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由此引发的资源配置调整、发展重心转移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对中国未来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从珠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公布起,国务院2009年先后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横琴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中部地区、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地区以及鄱阳湖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上有望获批的成渝经济区、山东蓝色经济带等,区域规划数量超过过去4年的总和,实属罕见。中国未来经济格局将由此发生显著变化。
  首先,资源配置结构将得到调整,资源禀赋成为未来各地经济发展的优先考虑。过去,中国经济一直沿袭中央统筹的传统,全国一哄而上搞高新区、搞生态园,重复建设现象极为严重,地方经济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省份更多是作为资源的输出地,不仅未能享受资源禀赋带来的长远收益,有的还因为过度依赖资源或资源枯竭而反受其害。
  而从已公布的规划看,这些现象将得到根本改变。中国经济打破大而同的传统,按照所处区域和本地资源禀赋特点,分成若干经济区、经济带、经济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各地的产业特色。油气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围绕石化工业构造产业链条,而不仅仅是输出资源;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东北地区,继续以先进制造业为发展目标;经济率先腾飞的东部沿海地区,将产业升级换代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各地只有因地制宜,百花齐放,才能获取更多话语权,占据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其次,经济发展重心将转移,从优先发展东部地区转为东、中、西部全面开花。改革开放30年来,以深圳特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一直充当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先锋,这些地区获得了国家较多的资源投入,拉动了全国经济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
  而在未来的经济布局中,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战略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获批规划中,中西部省份涉及较多,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到这些地区展开密集调研。这既是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肯定,也意味着国家发展重心从以点带面转向全面铺开,每个地区都将获得发展机遇,而之前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思路和选择更多,如城乡统筹、两型社会等创新发展战略的提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第三,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转变,从中央投资决策为主,转为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央财政的巨大投入,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中石油、中移动等一批大型央企的成长壮大,彰显了大国风范和国家实力。
  国际金融危机过后,重振经济的关键是增强活力,而增强活力的关键是要提高地方政府的发展积极性。历史上,二战后的日本正是靠着众多的区域振兴政策最终一步步迈入复兴。而我国当前频繁出台的区域振兴规划正是强调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能力。我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随着其壮大发展,需要的引擎将越来越多,功率越来越大,各地方政府将成为经济发展助推器。
  相关稿件
· 我国“头雁领飞”式区域发展布局基本完成 2007-12-17
· 头雁领飞式区域发展布局基本完成 2007-12-17
· 王金祥:西部重点区域发展将分五类推进 2007-03-26
· 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撑 2007-02-09
·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发布 200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