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经济结构须兼顾保障就业
    2009-12-15    作者:胡俞越    来源:人民网

    ●提高消费意愿需要保障就业
    ●调整产业结构开辟就业空间
    ●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就业范围
    ●促进改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在后危机时代,我国明年的经济工作以调结构为重点。值得注意的是,调结构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事实上,无论是哪一方面的调整,都将涉及到保障就业这一关键点。
  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居民消费信心逐渐增强。同时,家电摩托下乡、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实施和房地产业的持续升温使相关商品的销售额快速增长。从同比增长率来看,家具、汽车和建筑装潢的销售增速最快。然而仔细斟酌后不难发现,依靠政策优惠的消费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大量的补贴也将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如何通过自发性的机制来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保障就业是切入点。
  从个人消费心理来看,只有当未来具有确定的收入时个人才会具备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因此,保障就业也就为提升居民消费提供了必要保障。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而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还导致了大量的周期性失业。据中国社科院统计,2008年中国城镇实际失业率接近10%,考虑到农民工的失业状况,整体就业水平可能更为严峻。
  另一方面,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11.2%,而民意调查的结果却是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并未增加。与此相对应的是,根据汇丰银行针对中国富裕人群(月收入1.2万元以上或拥有流动资产50万元以上)的调查显示,七成受访者表示财富正快速增长。针对农民工大量返乡务农和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我们认为就业问题是基尼系数增加这一表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学意义上,富裕人群的收入消费弹性较小,因此只有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才能有效地增加居民消费。然而就业问题的存在将对居民收入预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制约消费的增长。因此,提振消费应从保障就业入手。
  从产业结构来看,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依靠投资带动,因此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大,这也直接导致了产能过剩的格局。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则是破解这一难题的良方。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发展城镇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化所带来的聚集效应将提高居民消费,同时也将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契机。因此,我们认为,发展城镇化将会实现三个替代:服务替代制造,消费替代投资,内需替代外需。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工业化是一条线,城镇化是一大片。对于统筹综合解决工业化所导致的结构性问题,城镇化以及城市化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预见的是,城镇化以及城市化的发展将对发展服务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外延可扩大至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这也为就业难题提供了解答。
  当我们再次将视角锁定在调结构和保障就业上时,民营中小企业便成为了贯通二者的桥梁。据统计,民营中小企业贡献着我国50%以上的GDP和75%就业岗位。发展民营经济,将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坚实的基础,进而将为提升居民消费,改善国民经济结构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中具有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发展民营经济的目标是一致的。
  金融危机袭来,宽松的货币政策最终导致了国有企业占据了大量的信贷份额,导致了各行业国进民退的局面。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为抗击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后危机时代,如何根治这一“猛药”所带来的后遗症事关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占据2/3金融资源的国有企业却只创造了1/3的产值,因此总体而言国有企业是相对低效率的。而充分发挥中小民营企业的活力,对改善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意义上,民营经济的活力焕发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同时,调结构的命题在此刻也得以全解。

(作者为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教授)

  相关稿件
· 调整经济结构正当时 2009-11-26
· 调整经济结构与降息同样迫切 2008-11-28
· 俄罗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从刺激内需入手 2007-01-22
· 宏观政策着力点应转向调整经济结构 2009-12-04
· 将在"十二五"期间对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 200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