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后“无就业”岂有经济复苏论
    2009-11-11    作者:刘晓忠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似乎业已为各国不惜血本的非常规“双宽松”财金政策生硬地拖出经济自由落体式的泥潭?随着各主要经济体陆续公布了非常规调控之硕果——三季度GDP实现了危机以来的首次正增长,面对这一来之不易的经济好转,各国政府如同捕获了一只一直以来可望而不可即的猎物,人定胜天的豪情虽未完全流露,但也随处可见。
  在11月6-7日在英国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目前不是双宽松政策退出的时机压倒性地占据了主流。而11月6日美国公布的失业率数据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各国政府坚持双宽松财政货币政策不退出的政策趋向。10月份美国失业率上升0.4个百分点,至10.2%,确实比市场预期的要高许多,虽然美国失业率将进入两位数时期是市场预料之中的事情,但10月份美国失业率就达到两位数着实有些意料之外。之前多数经济学家预测10月份的失业率在9.9%左右。
  面对三季度美国经济折年率环比增长3.5%,10月份两位数的失业率再次把当前的经济增长烙上了无就业增长的印记,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溢露无遗。
  人们对无就业的经济增长心怀恐慌并不奇怪。事实上,在新近的2003-2007年全球经济繁荣期中,高增长、低通胀与就业率不匹配的问题就相当突出。这一在当前被喻为全球经济的非理性繁荣恰恰是人们审视这次百年一遇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的视角。推而广之,影响中每次经济无就业增长,都带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无就业增长存在经济二次探底的高风险概率;二是无就业增长通常在危机后和凯恩斯计划盛行的经济非内生性发展时期更为常见。
  不过,经济的无就业增长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创造性破坏中经济新旧引擎更换期间的无就业增长现象。即在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新技术、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在经济社会中所出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随着对就业者的适当培训和新技术、新产业的进一步普及,这种无就业增长就会自动解除。当然,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对当时的经济形态产生破坏性创造行为,导致经济出现周期性的、螺旋式的走势。显然,这个层面的无就业增长不仅发生二次探底的概率低,而且是新一波经济增长和就业曲线反转的开始。
  回顾2003~2007年全球经济所表现出来的经济繁荣,既有2001年IT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解放;但更主要的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后,全球依据美国华尔街“消费金融”所释放出来的虚幻的购买力解放。不可否认,在美联储长时间维持低利率政策、监管层对金融衍生品的宽松监管以及巨额国际资金流入美国市场等诸多因素作用下,华尔街通过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绝对优势,很大幅度地解放了美国居民的购买力。华尔街通过开发新的金融衍生产品盘活美国居民的不动产以及多层次的居民信用金融产品等,不断推高资产价格泡沫,而美国居民的财富在华尔街发起的这场消费金融革命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膨胀,从而虚幻地增加了美国居民的可支配能力,并出现财富幻觉。
  由于这一时期全球最优秀的金融机构更多地把金融创新的主要战场放置在消费金融领域,而非如2001年科技股泡沫之前金融天才主要鏖战于经济供给端的技术革命;从而全球大量的资源配置到了消费性金融领域,这不可避免地对经济供给端的技术革命产生挤占性效应,导致了许多新技术、新产业难以获得足以促进其革命性变化所需的资源。
  显然,当前经济危机下失业率的走高,是2003-2007年无就业增长的延续,所不同的是,这次伴随失业率走高的是经济危机,而非经济繁荣。从当前美国失业和就业的分布特征看,失业率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和零售业等方面,而对失业产生反冲效应的是政府部门就业,政府部门就业的增加更多地依赖于双宽松的刺激政策。不过,遗憾的是,截至10月份政府部门的就业与9月份持平,反映随着刺激计划接近尾声,政府部门所产生的就业正效应日益式微。
  失业率的高企并不意味着存在私人部门新增的就业机会,这在经济危机中也是存在的。在经济危机下,新增就业机会所表现出来的行业聚集性代表经济危机下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从最近的数据看,就业更多地集中在政府部门,私人部门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很少,也没有出现集中流向哪个或哪几个行业的典型性特征。从这个角度上看,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并没有表现出典型的熊彼特式的创造性破坏,而是一个泡沫型经济破裂危机。
  由此可见,当前要保持全球经济复苏的稳定性,各国政府很可能不得不把双宽松特别是凯恩斯计划中长期化,从而等待新的经济内生性增长点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接替政府刺激计划,从而保证经济复苏的持续稳定性。显然,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中,政府刺激计划都是短期有效,且负面效应随时间呈现递增效应;而且存在一个明显的悖论是凯恩斯计划的中长期化,恰恰不利于市场对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
  同时,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若经济复苏短期时间离不开双宽松拐杖,那么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将会越发频繁和强烈,毕竟凯恩斯计划带有明显的国别利益特征,其本身就存在明显的排外性,何况没有哪个政府在没有获得对等好处下愿意为他国的经济增长作嫁衣裳。
  相关稿件
· 调整结构关乎危机后的国家兴衰 2009-10-28
· 危机后,日本加快衍生品市场国际化进程 2009-09-18
· 中国不可缺席金融危机后的产业革命 2009-04-27
· 中国经济:危险在危机后 2009-02-16
· 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新格局与新机遇 200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