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被再次扭转。 在27日召开的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强调,城市商业银行要制定好发展战略,不要盲目追求规模、速度和排名,而是要走特色化、精细化的发展道路,创新社区服务。 “特色、精细、社区”——这是监管当局对城商行发展的最新定位。但对于城商行而言,这几个词语并不新鲜。 早在2004年银监会举办第一届全国城商行董事长培训班时,时任银监会副主席的唐双宁即强调,城商行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要按照这个市场定位,利用自身的优势、自身的特点来开展业务,不要盲目和大银行攀比。 在宏观经济向好的背景下,经过几年大发展的城商行,在2007年4月迎来了令众多城商行高管们为之一振的“阳光普照”政策。当时是,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全国城商行论坛第八次会议上指出,相关部委和银监会取得了一致意见,城市商业银行完全可以走出城市,城商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都是股份制银行。 此后,城商行的战略定位开始明显向“股份制银行化”的目标倾斜,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也进展神速。仅2008年,全国就有19家城商行实现跨省经营。至2009年,城商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省内分支机构审批权限也下放给了各省银监局。 这样,关于城商行的整体定位,短短几年时间,走了一条做小做精——做大做强——再到做小做精的探索之路。 目前城商行定位整体进行约束性回归,这是一个控制风险的明智之策。在大多数业界人士看来,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能力整体偏弱的城商行,并没有集体进行全国性扩张的能力。 但问题在于,对于144家完全不同的城商行而言,我们是否需要这种整体“一刀切”的政策? 实际上,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的巨大差别,以及目前实质上的城商行、省商行的差别,全国144家城商行已经明显分属于不同的发展梯队。 对于那些资本实力强、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强的一线城商行,比如已经上市的城商行而言,在政策上鼓励跨区域经营,这是大势所趋,也是营造全国银行业更良性竞争的根本。 目前再提“特色、精细、社区”,很大程度上已经不符合这些省级银行和上市城商行等一线城商行的发展思路。 对于这类银行的监管,将不是简单的地域范围的约束,而是要在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上进行指导。比如,避免目前城商行跨区域分支机构的存贷款垒大户行为,尤其是“私营企业与个体贷款”项目下的贷款余额微乎其微的现象。 而对于大部分依然相对弱小的城商行而言,坚持此次银监会明确的“特色、精细、社区”发展之路,不盲目求规模求速度,才是发展之道。 这正如2007年以前,在明确城商行整体可以跨区域大发展之时,实际上约束性的“一刀切”政策也不合适。当时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一批城商行(实际上已经变身为省商行)已经具备了扩张的实力,并且也符合自身寻求的新的市场定位。 寻求差异化的、非一刀切的定位政策,当是监管当局定义城商行发展之路的基本原则。相信市场既希望看到更多的“福建兴业银行”变身“兴业银行”,也希望看到更多“精细”的社区银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