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价格高涨 央行有解决办法
    2009-08-04    作者:叶檀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如果此轮全球金融危机有什么教训可以吸取的话,那就是资产品价格应该列入央行的货币稳定考察范围。
  近日关于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一系列争论中,来自于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的文章——《关于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的思考》引起广泛关注。文章指出,通货膨胀机理发生了变化,经济全球化是通货膨胀机理变化的推动因素。一方面,全球化大大增强了工业生产和供给能力,抑制了一般性商品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发展,也大大增加了对初级产品和资产的需求。加上金融投机的推动,初级产品和资产价格更容易出现大幅上涨。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年来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 “结构性”物价上涨(即一般性商品价格上涨慢、初级产品和资产价格涨幅大)。等到CPI明显全面上涨时,往往已处在经济金融泡沫最后破裂的前夜。
  货币政策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因为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有力武器,是资本市场的主要风向标,更因为央行的货币政策被视为经济景气周期的信号。从金融危机爆发前数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到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连续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双降”措施。好处在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消除通缩预期,投资拉动GDP保持在7%以上,资本市场热火朝天——沪综指翻番,一线城市房价上升。
  经历过资本市场泡沫周期的管理者不可能不注意到目前经济周期与以往的不同之处。早在2007年,央行在《二OO七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开辟专栏,介绍国外央行人士关于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观点。在此专栏中,央行以“资产价格不应成为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应关注资产价格”为题来归纳主流经济体央行的态度。当时,央行倾向性地认为资产价格只能作为货币政策的“关注”方向,而不应成为政策目标。
  联合证券专门针对央行的资产价格态度发表分析文章,指出,过去几十年的数据证明,全球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在减弱,通货膨胀更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大幅回落,且通胀的可变性降低、冲击的时间变短,但金融周期性特征却更为显著。并且,金融体系的周期如果伴随着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往往会在金融危机的爆发后引发较为严重的经济萧条。
  由于此前央行只将资产价格作为关注目标,因此,2007、2008年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整的滞后,与不关心资产价格有直接的关系。
  人们对于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越来越不安,市场揣测一些资金流入了股市与楼市,而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未来银行的坏账风险令人担忧。
  为了平息担忧,在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撰文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企稳向好的关键时期,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此前一个多月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次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7月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今后要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7月29日,沪深两市双双暴跌,当晚,央行通过官方网站再度表态,将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这是央行在6天之内第三次做出此番表态。
  目前央行通过数量工具对货币进行微调,如果经济形势有明确的复苏迹象,央行将做出更加明确的表态,资本市场与楼市的价格必在央行货币政策的锚定之列。如果信贷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提升货币的流动性,央行怎么不能加息降低资本市场的热度和降低流动性?渠道非常畅通。
  看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最近的访谈吧。“一旦信贷萎缩问题解决了,一旦市场的流动性开始出现过剩的问题了,就要及时的调整,及时转变货币政策的操作”。
  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无法解决产能过剩、无法提高市场效率,但要改变资金的流向,变更资本市场的预期,则是绰绰有余的。资本市场的大泡沫由美联储发端,由其他央行助力,同时也会由他们结束。目前我国币政策被绑架,不等于可以长期被绑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