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宽松应有“度”
    2009-07-24    巴曙松    来源:新京报
    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的信贷投放已经占到2008年全年GDP的26%,新增投资增长十分迅猛。要实现经济平稳复苏,关键在于要实现从政府主导的需求向市场需求的转换,这就需要放松准入的管制,促使充足的流动性引入到实体经济。需要在坚持适度宽松政策基调的同时,进行结构性的微调。对于经济的恢复来说,下一步的重点应当是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度”。
    政府依靠超常投资已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成功跑完第一棒,下一步的政策重点,应当是放松管制,激活社会投资,促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政府主导的投资,转换到企业主导的市场需求。通过市场配置投资,放开对民间资本在一些领域上的限制,由企业接过经济继续增长动力的第二棒。
    尽管目前CPI仍在低位运行,但中国的CPI构成中,农产品及其相关制品的影响十分显著,在经济大幅波动时期,CPI的反应可能滞后。但是不能因为物价的负增长,而忽视高速信贷投放可能带来的市场影响。
    在中国特定的经济结构下,如此大的信贷投放,往往不被贸易部门吸收,就可能主要是被包括道路、桥梁、设施、电力、房地产和股票等非贸易品所吸收,所以更容易形成资产泡沫。货币政策应当对正在形成的资产泡沫保持警惕。
    如果继续保持上半年相当宽松的信贷投放,则不仅2009年全年的信贷投放增长会十分迅猛,而且会直接制约2010年乃至2011年的货币信贷调控空间,因为2009年高速的信贷投放所形成的中长期投资项目,必然促使2010年和2011年的信贷增长继续被动保持快速增长,否则就可能大量形成“半拉子工程”。
    同时,前一阶段应对危机的一系列项目,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大量借贷,推动城市化的建设,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高负债率、以及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成为下一步推进城市化投资的金融瓶颈。目前全国已经有3000多家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其中70%以上是县区级平台公司,这些融资平台通过银行借贷等多种形式融资,在此次应对危机的城市化进程中,负债规模迅速增加了数万亿元,这些负债的偿还往往依赖于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可能会在客观上助推土地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房地产的泡沫。
    从对比情况看,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发债建设的项目,其运行状况相对较好,因此,化解地方政府的融资瓶颈,应当更多采取市场化的方法,例如鼓励市政债券的发展,推动地方政府基础设施融资的证券化,以及推进新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形式,避免过于单一、管理效率相对较低的地方政府直接投资。
  相关稿件
· 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具备相当前瞻性 2009-07-24
· 货币政策持续宽松银行业进入盈利黄金期 2009-07-24
· 货币政策微调央行发出信号 2009-07-22
·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有很大空间 2009-07-17
· 重回适度:下阶段货币政策归宿 200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