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胀恐慌论者过虑了
    2009-07-15    马红漫    来源:上海商报
  经济形势是通缩还是通胀?调控政策是扩张还是收缩?这两大问题摆在全球调控当局的面前,而两个问题间又互有牵连作用,让人感觉仿似一团乱麻。
  对于前者的矛盾,人们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共性的判断,即尽管当下全球经济仍然处于衰退之中,但是从长期看,由于各经济体开动印钞机“救市”,货币滥发导致的通货膨胀已经难以避免,如果早的话今年年底通胀就将来临。由此,经济形势由通缩到通胀成为了一个必然过程,调控部门必须逆转宏观政策导向,以防止扩张政策遇上通货膨胀,最终是火上浇油。
  这样的议论并不仅仅止于民间。就在不久前举行的G8财政会议上,有关“积极政策退出”的议题同样是焦点。但会议的结论或许会让“通胀恐慌”患者们有点失望,因为英美财长都认为现在让“积极政策退出”“为时尚早”。
  笔者能够理解对于通胀恐慌的市场情绪,毕竟就在一年前我们还身处其中。去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达到历史顶点,国内的猪肉蛋禽价格也是高得吓人。但需要提出的是,去年上半年没有人能够预测到下半年恶化的金融市场,更没有人提出要“恐慌通缩”。包括调控部门和市场在内,当时都还在关注着通胀何时能够被抑制。与之完全不同,当下在宏观经济还处于衰退阴影之中,物价指数连续数月负增长之际,有关通缩至通胀的转折预期就已经大行其道了。而恰恰因为这个不同之处,就注定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就根本成不了什么大气候,通胀恐慌论者过虑了。
  笔者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一贯属于乐观论者,这样的乐观不仅仅源于先行经济指标的支持,同样也源自对经济运行的经验规律。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信息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开始大行其道,其中有关心理预期对于现实经济走势的反作用,开始在理论上基本成熟。按照理性预期的基本观点,一个被公众所共同预测到的经济趋势往往会出现预料之外的变化,或者即便趋势能够依旧,但达不到之前预测的幅度,或者该趋势根本就消弭不见。究其原因就在于,一旦经济趋势被准确预期,那么市场的对冲行为就会大量出现,由此会遏制趋势的运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人们都预期到上证指数会在6124点见顶,那么当指数达到5000点时,就会不断地有人抛售兑现,最终指数根本就不可能达到6124点高位。
  同样的道理反过来也成立,本轮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形势之所以会如此严峻,就是因为之前人们没有能够预测到次贷危机的冲击会如此巨大。以此逻辑推理,再来看所谓的通胀恐慌,我们不难得出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结论,那就是既然“未来的通货膨胀”已经为市场各方所充分预期到,那么通货膨胀即便真的来了,也不可能产生非常巨大的经济影响,甚至不排除极端情况出现,即喊得很响的通货膨胀到最后根本就没有出现。
  从经济政策和市场效应看,出现这一意料之外结果的概率其实很大。事实上,尽管全球各大经济体仍然维持着刺激性政策,但是政策力度的缓解与观望情绪已经不乏见。就以中国为例,尽管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被郑重地冠以“毫不动摇”四个字,但是在现实操作上,降息与存准率调降等典型的宽松政策措施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被动用,现实的货币政策其实是处于“观望”之中。美国也是如此,滥发货币固然能够缓解并转嫁危机,但对于美元霸权地位的冲击美联储不可能毫无忌惮。因此可以预计,在美国经济随着货币滥发逐步走出困境后,美联储最终还是会采取战略性的收缩。市场上也是如此,大宗商品价格在通胀预期之下在5月份出现暴涨。但是试问,在现实经济紧缩的背景下,这样的炒作如何能够持久?借预期来炒作价格,恰恰表明炒家自身没有底气去持续推升价格。换言之,即便通胀真的来了,只怕也就是大宗商品价格见顶之时了。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虽然的确有预期,但通胀其实并不可怕。随意放大通胀恐慌并因此而逆转政策导向,只会让投机炒家获得推高价格获利的机会,但并不会真正遏制价格上涨,甚至反而会为下一轮经济紧缩埋下伏笔,可谓是得不偿失。(作者系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相关稿件
· 美国国债膨胀会诱发全球通胀吗 2009-06-18
· 全球通胀预期受关注 2009-05-25
· 美国货币政策放大全球通胀风险 2009-05-22
· 这一轮全球通胀为何还没有过去 2008-09-24
· 当今全球通胀五个基本特征 200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