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应超越“政热经冷”
    2009-07-06    赵海建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相对滞后的经济关系已经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绊脚石。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要长久维系下去,就必须超越“政热经冷”的双边关系。
  6月29日,莫斯科最大的市场切尔基佐沃大市场被临时关闭。这次事件的导火线,俄罗斯媒体普遍认为是该市场的拥有者、俄富豪伊斯梅洛夫“惹怒”了普京。因为,他上个月将在俄罗斯赚来的钱拿到土耳其开了一家超豪华的酒店,并在开业典礼上花重金请来了包括理查·基尔和莎朗·斯通在内的众多明星前来助兴,甚至在舞会上大撒美钞“助兴”。
  根据俄罗斯媒体的深度解读,如此大手笔的打击行动背后隐藏着俄罗斯内部的政治斗争。由于伊斯梅洛夫与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有密切的关系,俄政府此举的目的是为了打击卢日科夫。不过,本事件更深层的原因似乎还在经济方面。由于疲于应对经济危机,普京最近已多次“发飙”,伊斯梅洛夫“不幸”撞到了枪口上。
  事实上,卢日科夫早在6月16日就已经宣布,“由于近期在切尔基佐沃市场发现大量不合格的走私货物,力争今年年底前关闭该市场。”这里所谓“走私货物”主要指那些来自中国的商品。
  这些中国货之所以成为“走私货物”,完全是“灰色清关”惹的祸。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商品供应极为紧张,为简化海关手续鼓励进口,俄罗斯允许所谓的“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灰色清关”一度几乎成为俄罗斯进口的唯一途径,并已被各国商人视为抢占俄罗斯市场的无奈手段之一。
  去年9月份,俄罗斯就查抄了近20亿美元的中国货,这些中国货并不像俄罗斯媒体炒作的那样是假冒伪劣产品甚至是垃圾,很多货物都是中国大厂家生产的优质产品。这些货物在国内办理手续时,相关单据都很完备,但经俄罗斯公司清关后,就变成了“走私货物”。而如果华商自己注册公司办理正规清关手续,常常夏季的商品要在冬天才能清出来,根本无法销售。
  所谓的中国“走私货物”其实一直存在,但俄罗斯如今却突然重视起来,这与目前的金融危机有直接关系。俄罗斯以往重视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能源产业,通过各种手段控制能源产业,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金融危机爆发后,能源价格暴跌,于是俄罗斯转向原先他们所“忽视”的轻工业。伊斯梅洛夫事件无疑成了俄罗斯方面排挤中国货的借口。
  其实,这一事件正是中俄两国长期的“政热经冷”关系在金融危机时期的一个极端表现。在中国方面提出“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主张之后,两国于1996年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于2008年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境问题。可以说,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中俄关系是最好的关系之一。但与成熟的政治关系相比,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却长期处于不对称状态。在中俄石油管道问题上,俄罗斯方面一直在中日之间搞博弈,结果谈了近10年才有了一丝眉目。而在上个月,由于价格未能谈拢,俄罗斯又决定推迟执行2011年对华输送天然气的计划。“政热经冷”关系带来的后果是明显的,以至于两国之间每年的贸易额只有约400亿美元,只占中国年贸易额的2%,与中美、中欧、中日之间的年贸易额比较起来明显偏低。
  中俄今年已建交60周年,毫无疑问,相对滞后的经济关系已经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绊脚石。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要长久维系下去,就必须超越“政热经冷”的双边关系。
  相关稿件
· 中俄签署30亿美元合作协议 2009-06-18
· 俄方满意中俄能源贷款还款条件 2009-05-15
· 中俄原油管道境外段开工建设 2009-04-28
· 中俄原油管道将于明年年底投产 2009-04-24
· 中俄签署一揽子能源合作协议 200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