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四国第一次峰会主张推进更加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尚未有权威表态,但人民币无疑应当在未来的货币体系中占有更多的分量。如何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重新定位自己的利益和实现方式,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 货币国际化的最大动力和收益在于,避免国民财富或经济权益通过各类不同资产交易的国际路径流失。换而言之,拥有某种商品或资产国际价格的话语权是货币国际化的最终落脚点。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历史,就是塑造定价权的历史。
一般认为,一国金融市场的规模越大、流动性越强、发展程度越高,则该国货币的金融舞台更加广阔,更有助于实现定价权。而哪种货币能影响期货及衍生品价格,就掌握了资产定价竞争的主动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新金融机构纷纷涌现,市场参与者多样化,特别是对冲基金的兴起,客观上成为美元争夺定价权的得力工具。 美国已形成世界主要的定价中心。其中,农产品价格形成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金融衍生品价格形成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而石油定价权的竞争,实质上是美国两家公司的竞争。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轻质低硫原油期货合约是世界上成交量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之一。另一定价基准———布伦特原油所在的伦敦洲际交易所(ICE),2001年就被美国洲际交易所收购。 目前,除了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期铜外,世界大宗商品定价权几乎尽落美国之手。美元汇率直接影响国际大宗商品标价,二者如同跷跷板游戏。 中国经济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已位列世界第四。但与贸易进程相比,金融进程显然滞后。我们应该从现在就开始去努力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以逐步进行量变到质变的积累。 一方面,应完善商品期货交易品种。另一方面,中国衍生品市场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并不一定遵循“农产品——生产资料——金融资产——期权交易”的顺序发展,而应加快外汇期货市场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搭建广阔的交易平台。 中国外汇期货产品应采取分层次的渐进式路径。由于中国资本项目管制还没放开,货币还不能自由流动,可以选择条件较成熟的城市开办外汇期货试点。
(作者系工行总行高级分析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