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仍是较为安全的投资产品
    2009-06-18    张立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美国财政部公布,截至今年4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为7635亿美元,低于3月底的7679亿美元,表明4月份中国减持了约44亿美元美债。但是,数据还显示,中国当月净增持美国长期国债103.27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仅是减持(或自然到期)了短期美国国债。而在此之前的一个时期,中国一直抛售长期债券,购入流动性较好的短期债券,这显示投资组合发生变化。
    这不应该看做是中国大规模减持美债的开始,而更像是一次“警告”。自3月18日美联储宣布直接入市购买国债以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同印刷美元,使得美国国债信用受到市场的极大质疑。4月份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五个国家和地区中,有四个进行了减持。这也使得自1月份以来机构投资者带动的债券抛售,蔓延到了各国央行,进一步造成美国中长期债券收益率曲线陡升。
  我们支持中国央行适当减持美国长期债券,购入流动性较好的短期债券或大宗商品等。但眼下,中国可以考虑调整债券结构(如抛售两房债券),但不宜大规模减持美国国债。众所周知,中国是美债最大持有者,大规模的明显的减持行为会引起灵活的机构投资者提前离场,导致中国债券投资的巨大损失。实际上,中国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债券投资者,而是实体经济与美国存在不可忽视的密切联系。
  自年初以来,资金加速逃离债市,转而涌向风险偏高的股市和期市。这其中的逻辑之一是,当时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处于危机恐慌后的超跌状态,对全球经济触底复苏较为乐观的投机性资金入场抄底,并引起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的反弹,改变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吸引资金从债市撤离。
  这一轮商品市场的反弹与全球股市反弹、中国储备等因素有关。今年上半年,中国大规模进口石油、铜、铁矿石等资源。5月份,铜进口量创下42万吨新高,进口原油1709万吨,接近去年3月1730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同期,商品价格都有了1倍以上涨幅。
  但是,在价格大幅攀升(对中国制造业与出口有害)和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中国不可能持续购买和储备这些商品,进口已处于转折点。商品价格暴涨也威胁到全球经济复苏,进一步打击脆弱的需求,尤其是美联储数量宽松政策如果发生变化,那么,资金可能加速逃离商品市场与股市,重新回归债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目前不宜大幅抛售债券,可以选择债市复苏之时陆续减持,并换购美国公司股权。
  另一个令资金撤离债市的原因是,市场对美国天量的财政赤字感到担忧,在去杠杆化以及衰退、减税的环境中,美国政府根本没能力去融通1万亿美元的赤字缺口,如果将这笔债务进行货币化,那么,通胀毫无疑问的会发生。正是这种长远预期,成为资金抛售长期债券并涌入商品市场的理由。
  市场通胀预期所制造的后果已经约束住了美联储,令其进退两难。如果美联储放任美元贬值,美元资产持有人就会抛售美元,这将推高长期利率,引起下一场危机。如果美联储要保卫美元,则必须控制货币供应速度,这将明显弱化货币流动性的增长趋势,危及股市和经济复苏。因此,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改变市场的走向。如美联储是否会加息来遏制未来的通胀。通常,加息将导致美国短期国债价格进一步下跌;而美联储似乎也在减缓购买债券的步伐,他已经宣布,在这个月余下的两周进行四次国债收购活动,而此前每轮收购一般进行五次。
  上周,美国30年期国债的拍卖的投标总金额与中标金额比率从最近拍卖的平均值2.21上升到2.68,这说明需求正在上升,尤其是国外投资者(各国央行为主)拍下了近一半的债券,而通常他们只会买三分之一。市场上,也出现此前做空国债的投资者和交易商在进行空头回补的趋势。受到美联储16日购买总额64.5亿美元国债的影响以及美国股市下跌影响,美国国债价格开始走高。
  事实上,除了美元资产外,没有别的资产可以吸纳中国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这决定了中国不会大规模撤离美国,而美国国债仍然是较为安全的投资产品。全球资金与中国同样面临同样的投资困境,只能在股市、期市以及债市等之间选择。对于美国国债而言,中国可以选择不增持,将新增外汇储备投向所谓的多元化资产,对于存量美元资产而言,则通过适时的产品结构调整来规避风险。如果能够找到新的投资方向,减持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这种可能性尚待明确。
  相关稿件
· 美国国债膨胀会诱发全球通胀吗 2009-06-18
· 减持美国国债兼顾表态、调整 2009-06-17
· 增持美国国债 需要注意什么 2009-06-17
· 中国主动“减持”了美国国债吗 2009-06-17
· 我们该不该减持美国国债? 200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