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企稳初显 风险尚存
    2009-06-17    李向阳     来源:人民日报

    最近,主要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09年第一季度最严重的经济下滑之后,其金融市场与经济先行指标开始呈现回暖的迹象。不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内在风险尚未完全释放,距离整体企稳还有一段距离。一个基本的判断是:金融市场的企稳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出现,而实体经济的真正企稳则要等到2010年的上半年。
    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在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都出现了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下滑。尽管第二季度的数据尚未公布,但多数国际组织预期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进入第二季度之后,经济先行指标开始出现好转迹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复合先行指标(CLI)已经从3月份的92.7上升到4月份的93.2,其中美国、欧元区和“亚洲五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尼)的指标都出现上升。虽然还不能由此推断经济周期的拐点已经出现,但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首次出现的整体回升。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也出现回暖迹象。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价格已经从2月份的最低点回升了40%至50%。以石油为代表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已经有了可观的涨幅。6月初的英国《经济学家》商品价格指数比一个月前整体上涨了约5%。
    从上述指标中,可以解读出经济下滑的速度在放慢,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内在风险仍在释放过程之中。第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还在继续下跌。作为这场危机的源头,如果美国房地产价格不能企稳,金融市场的信心就不可能真正触底。在奥巴马政府推出防止取消抵押品赎回权政策和美联储购买房地产抵押债券等措施条件下,美国房屋销售量出现了企稳,但房屋价格仍呈现下跌趋势。
    第二,金融机构清除有毒资产的过程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清除有毒资产是金融机构恢复信贷能力和动力的前提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发布报告称,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有毒资产高达4.1万亿美元,比其三个月前的估计规模翻了一番还要多。尤其是欧洲金融机构持有的次贷规模比原先估计的要多得多。如何在短期内缓解有毒资产的压力,发达国家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还远未达成共识。
    第三,大宗商品价格的迅速反弹与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和近期美元汇率贬值有很大关系,并不完全反映实际需求的变化。发达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诱发了投资者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作为保值的一种手段,投资大宗商品就成为选择。美元汇率持续走软客观上推升了大宗商品价格。
    实体经济企稳有赖于金融市场的企稳。而从金融市场的恢复到实体经济的恢复通常要有4至6个月的滞后期,因此即使金融市场能够在今年下半年企稳,实体经济企稳也要到明年上半年才能成为现实。由于这场危机的特殊性,经济企稳之后进入到复苏阶段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目前,实体经济的企稳还面临诸多障碍。第一,消费需求回升面临约束。从金融危机爆发到去年年底,美国家庭资产缩水已接近13万亿美元,短期内难以依靠财富效应提升消费。美国家庭为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而增加储蓄,减少消费,私人储蓄率已从去年年底的不足1%上升到今年4月的5.7%。第二,失业率仍在继续上升。失业率既是经济走势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的走势:不断上升的失业率会遏制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信心。整个OECD国家2009年1至4月份的平均失业率为7.5%,其中美国的失业率5月份已达9.4%。第三,金融机构的惜贷和信贷紧缩限制了投资。从美日欧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数据来看,投资下降是经济下降的最重要的因素。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相关稿件
· 全球经济复苏还有漫长道路要走 2009-06-17
· 全球经济危机蕴涵重大创新机会 2009-06-17
· 金砖四国将成全球经济复苏新引擎 2009-06-16
· 全球经济何时才能恢复增长? 2009-06-10
· 全球经济重新吹起一个泡泡? 200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