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利率”并非最佳选择
    2009-06-15    吴学安    来源:中国证券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月9日发布的欧元区经济评估报告指出,在当前形势下,欧洲央行应该继续降低欧元区基准利率以刺激经济。目前,国际上已经采取零利率的主要国家有美国、日本、英国、瑞士、加拿大等,欧元区也有向超低利率和零利率靠近的势头。那么,对于中国来说,零利率是否应成为现实选择? 
  有专家提出,中国的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与美国的零利率相比,还有较大的下调空间。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尽管美国现行的政策利率接近于零,但其国内的客户利率是由市场也就是商业银行自己决定的。美国降息后的政策利率目标是0.25%,但商业银行的客户利率都保持在2%~3%左右,比中国降息后的利率还要高。   
    笔者认为,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政策利率目标,政府直接调整的是客户利率,这与美国、欧盟的情况不一样。因此,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当务之急是利率的市场化问题,而不是利率水平的高低问题。零利率政策对于当前中国来说,并非是好的选择。
  事实上,实行零利率政策,成功的案例很少,作用不佳的事例倒是很多。实行零利率的主要目的无非是降低资金成本,以刺激消费、投资和生产,但这个目标并没有完全达到。比如,日本从1991年到2008年一直实施超低利率和零利率政策,但经济一直在停滞和衰退的泥淖中蹒跚,零利率根本没有起到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复苏的作用。从更能反映市场上真实资金成本的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来看,就在美国、英国、欧元区等各大央行减息过程中,LI-BOR利率并非与各国央行的降息过程同步,都曾出现与央行降息过程相背离的上升现象。事实上,西方国家的零利率政策极有可能给未来世界的流动性泛滥种下祸根。上一次经济危机时,日元的零利率政策就引发了大规模的国际套利行为,给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带来更大威胁。 
  2008年9月以来,中国央行先后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但是今年以来,央行一直没有按下降息的按钮。对于5月份CPI公布后央行是否会降息,市场也充满了争论。不过,中国央行短期内不会降息或许已成为一个大概率事件。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中国经济观察”报告阐释中国货币利率趋势时指出:“中国央行反通缩和维护货币值稳定的决心坚定,未来降息空间不大,更不可能实行零利率。”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曾表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保持稳定,零利率不是现实的选择。   
  2008年9月至今,中国央行已经把利率降到了2002年的水平,距离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1.98%只差0.27个百分点。面对经济下行风险,中国政府及时对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但货币政策频繁出手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反而会让企业和公众对经济的预期产生恐慌。因此,今后一个时期货币政策应该稳定。此外,存款准备金率是否应该下调,应看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高低和外汇占款增加的多少。超额储备金率过高会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从而会影响资本市场。
  相关稿件
· 逼近“零”利率 手中外币如何打理 2009-04-24
·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拒绝施行零利率政策 2009-04-21
· 零利率非各国央行最佳选择 2009-03-27
· 避免陷入通缩 英国央行暗示将采取零利率 2009-02-26
· 零利率政策对中国不是好选择 200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