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经济刺激计划”已悄然启动
    2009-06-11    陈季冰    来源:南方都市报
    自去年8月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中国会从危机中率先复苏”的论调就一直在国内乃至国际舆论中不绝于耳。对此,我此前向来是比较悲观的。然而,近来出现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信号却使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继“家电下乡”和“摩托车、汽车下乡”以后,近来中央政府将消费补贴政策的重心逐渐扩展到了城市。国家先是出台总额为70亿元的“汽车、家电以旧换新”计划,后又公布“节能空调惠民工程”。这些政策的着力点在于通过一定百分比(总体大致在10%左右)的政府财政补贴,来带动这些中国具有显著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的市场消费。一个明显变化是,新的以城市为重心的消费补贴计划不再附带多少“扶贫”目的,而是更多地与促进节能环保联系在一起,5月底推出通过补贴方式加大节能空调推广力度的计划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更加值得称道的是中央政府补贴的方式——它一般是通过对实现了销售的企业进行间接补贴而非对购买者进行直接补贴来落实的,这就将政府的行政调节手段与市场的自发竞争力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反观过去大半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采用的“消费券”补贴方式,不管其发放计划安排得多么“科学”和“精明”,只要是向一部分民众免费发放,就一定会使相当比例的消费券沉淀在那些既无相关消费意愿,又缺乏消费能力的“非潜在消费者”那里——“免费”意味着将“市场”排除在外。这不仅会使消费券的功能大打折扣,还会引发许多意想不到的社会问题,如各地已经出现过的无序哄抢、黑市转让、兑用困难等。面向厂商的间接补贴不是免费午餐,这杯羹只有通过激烈的销售战才能抢食到,政府的财政补贴非但没有排斥市场,反而催化了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表面看起来得到补贴的是企业,实则绝大部分补贴却流向了那些兼具消费意愿和购买力的消费者。而且由于这种方式的补贴并没有排除消费者的选择权,所以对那些经营效率低下的企业不仅很难得到任何好处,反而会因优势竞争同行获得额外市场份额而加速它们的淘汰,这对推升整个产业的进步大有裨益。
  我认为,这就是市场一直热切期盼的所谓“第二轮经济刺激计划”,这是一个化整为零的巧妙安排,今后应该不再会有投资导向的新刺激计划了。当然,这种政策转向并不稳固。向来对国内消费缺乏信心的政府实施这种新型刺激计划的决心,取决于它能否取得快速而显著的效果。对此,我持短期乐观、长期谨慎的立场。
  我们看到,列入第一批消费补贴名单的是家电和汽车两个行业,它们分别是中国眼下最有竞争力的成熟市场和发展最迅猛的新兴市场的代表。选择这两个产业作为新刺激计划的突破口,是十分有利的:中国城市家庭家电普及化是与房地产市场的形成紧密关联的,它的全面完成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10多年后的今天,差不多正好是许多家庭的第一代家电(其典型代表是空调)使用寿命到期、需要更新升级的高峰期;而汽车进入中国城市家庭,当前恰好是第一次高峰,数据显示,到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由此可以乐观地判断,第一批中央财政支出的大约100亿元补贴应该能够实现、甚至超额实现1比10的直接目标,即拉动1000亿元以上的家电、汽车消费市场,而它对电子、钢材等相关产业所能产生的杠杆效应则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不过,下一步或许就不那么简单明了和乐观可期了。家电和汽车之后该轮到谁?毕竟仅仅一两个市场的兴旺是远不足以拖动庞大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艘巨轮的,况且将本质上属于全体纳税人的财政收入用于补贴一两个产业——— 哪怕它们最有利于撬动整体经济——— 也多少有悖于财政的公共性和公正性。特别是,当类似的消费补贴计划拓展到那些市场不成熟、竞争不充分、改革不彻底的领域——— 例如国有企业依靠行政权力把持垄断地位的资源性市场或产权概念模糊的国有事业单位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医疗和文化市场等,问题就会非常复杂。而随着中央财政成功的示范效应将地方财政对消费补贴的热情也带动起来以后,问题就会更加复杂——— 歧视性的所有制保护和与邻为壑的地方保护一定会猛烈抬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消费补贴计划对经济的实际拉动作用,严重的甚至会保护落后、保护污染,进而使以拉动消费、推进产业结构转变为导向的整个“第二轮经济刺激计划”陷于破产或不了了之的窘境。
                                        (作者系媒体从业者)
  相关稿件
· 通胀可能抢在经济复苏前 2009-06-11
· 经济“冷热”不均 警惕“缩胀”并存 2009-06-11
· 大宗商品价格攀升或推升通胀戕害经济 2009-06-11
· 国务院提出将江苏沿海建成重要经济增长极 2009-06-11
·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加快“绿色转身” 2009-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