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通胀 资源为上
    2009-06-08    时寒冰    来源:新财经

    亚洲各国只有展开区域化合作,才能最终抵御以美元持续贬值为源头的通货膨胀,避免财富的缩水,否则,各自为政,即使能够应对国内的通货膨胀,对于输入的通货膨胀恐怕也无可奈何
  2008年12月份,我在出版的新书《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中,大胆预言:紧随次贷危机之后,全球性通货膨胀即将到来,并随之进入“资源为王”的时代,建议和呼吁投资资源类产品。
     次贷危机恶化之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遍深幅下跌。但这次下跌只是为下一次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做准备——酝酿期越长,未来的全球通货膨胀越可怕,道理再简单不过:各国数额惊人的救市资金所带来的货币贬值效应早晚会释放出来,这些“廉价资金”必然会让世界付出代价。从布什时代的85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到奥巴马近万亿美元的新政,再到欧洲2.2万亿欧元的救市计划,看起来很美,钱从哪里来?
  加大货币的发行必然是各国政府的首要选择。而这必然会带来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用《华尔街日报》的话说,这就是:“默许发达国家敞开口子印钞票,最终由全世界来埋单。”
  如果对比此前多年美元的走势和石油、铁矿石等世界主要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就会发现,大宗商品价格单边上扬的走势,恰好与美元单边下跌的走势相对应。美元贬 值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结论,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论说,美国政府之所以放任美元贬值,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弱势美元促进出口, 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减轻美国的巨额债务。由于美国的外债绝大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的贬值实际上即意味着债务负担的减轻。
  麦肯锡研究院最近一份报告甚至假设,如果美元比2007年1月的水平贬值30%,则美国的经常项目到2012年可完全实现平衡。
  通货膨胀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是,货币的市值或购买力不断下降。一旦纸币发行量超过它所象征性代表的财富,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从 金银货币体系被架空的那一天起,通货膨胀就如影随形,因为只有在纸币体系下才会出现通货膨胀,而在金银货币体系下则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在目前纸币一统天 下的情况下,也就意味着,通货膨胀是无法消除的。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政府具有货币发行的垄断权,而顾客的议价能力近乎消失,通货膨胀变得越发难以 抑制。同时,由于政府权力的扩张(包括这次次贷危机后,美国等国向大政府转型导致的政府权力扩张),使得政府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敛财的欲望更加强烈。
  因此,近年来,无论是处于经济周期由高及低的发达国家,还是在经济周期持续上扬的新兴市场国家;无论是处于降息通道的美国,还是欧盟和日本、中国,通货膨胀现象在大部分时间都如影随形。
  如果说货币霸权的掠夺性,是导致金融危机越来越频繁爆发的根本原因,那么,金融衍生品规模的过度扩张及以此为依托的虚拟经济规模的膨胀,则是金融危机危害性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尽管全世界仍在为经济衰退而忧虑,而在未来,各国汹涌发行的货币,可能带来更为恐怖的后果。

  全球将逐渐步入“资源为王”时代

  在纸币贬值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全球未来将逐渐步入“资源为王”的时代。什么是资源为王?就是以有色金属(包括黄金)、煤炭、森林等珍贵自然资源,和以高科技人才与知识产品为核心,构筑起来的最安全的财富体系,这些资源既是重要的原料,又是最强势的最值得信任的货币,谁拥有的资源(尤其珍贵、稀有资源)越多, 谁就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更强的购买力。
  进一步说,将来,哪个国家拥有的资源最多,哪个国家以资源为依托的纸币,将能得到更大的信誉保障。
  美元之所以成为国际货币,与其庞大黄金储备、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全球各地尖端人才的吸纳和强大军事实力构筑起来的国家信用体系不无关系。无论何时,资源都是最靠得住的货币,最货真价实的货币。
  事实上,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时代,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物物交换的历史是最漫长的。随后,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但仍然是建立在实物基础之上。以珍贵资源(比如黄金)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货币体系,由于规模不可以随意无限制扩 大而受到制约,不宜引发通货膨胀,只有在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货币制度,才因滥发纸币而引发通货膨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在其著作《货币金融学》中,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当纸币危机全面到来之时,稀缺资源或者以稀缺资源建立起来的本位制,将成为米什金所称为的“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拥有越来越稀缺的资源,就意味着拥有持续升值的财富,意味着,随时可以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的财富!
  一方面,全世界的稀缺资源由于消耗量增大正在快速减少,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威胁,自然,其价值也会越来越大。英国石油公司(BP)在2007年6月13日公 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估》中称,如果按照现在的消费水平计算,世界上目前探明的石油储量还可供人类使用四十年。但是,一些科学家却表示,统计数字中包含了 许多政治因素,到2011年对于石油的需求就将超过产出,石油枯竭将提早来临。
  另一方面,用以计算这些稀缺资源价值的货币(如美元)是在持续贬值的,反映到资源的价格上,自然是上涨的。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大都是以美元计算的,以美元 报价的商品价格与美元汇率之间有着较强负相关性:美元贬值时,商品价格上涨;而当美元升值,商品价格下跌。比如,2002年到2004年底,美元贬值 30%,黄金价格上涨57%,原油上涨112%,铜上涨了116%。
  资源就是财富,稀缺资源就是珍贵财富。这个道理,早在几十年前,日本、美国就弄明白了。
  美国是主导废除金本位制的国家,但是,它却深知黄金的重要性,在其他各国大力储备美元时,美国却重点储备黄金。美联储和财政部管理的美国货币储备黄金规模约为8500吨,占美国外汇总储备的56.5%,占全球货币储备黄金总数的27%,且从不卖出黄金。
  从世界黄金协会提供的国家官方黄金储备资料看,截至目前,黄金仍是许多国家官方金融战略储备的主体,西方前十国的官方黄金储备占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75%以上。
  美国还储备石油——禁止近海石油的开采,其实就是一种最天然的储备,也是成本最低的储备方式。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据统计,2007年美国日均石油消费2069.7万桶,其石油高度依赖进口,日均进口石油1221万桶。美国并不缺少石油。根据美国能源部情报署公布的统计数字,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超过209亿桶,居世界第11位。美国墨西哥湾、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近海都蕴藏着大量的石油。但是,美国一方面到世界各地控制石油资源(甚至不惜发动战争达到这一目的),另一方面,却对自己的石油资源严加控 制。
  资源不是货币,但是,在未来,人们将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不是货币的资源远远大于目前以纸币为核心的货币体系所代表的购买力,资源不仅具有货币所具有的功能,还具有货币没有的功能,比如,资源作为工业原料的功能,就是纸币所缺乏的。
  笔者所强调的资源为王的观点,伴随着《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一书的出版,受到许多投资者的重视,不少人去买资源类投资品(比如资源类股 票),短短的几个月,已有两倍左右的收益。随着通货膨胀隐患逐渐浮出水面,资源类投资品就被越来越多的资金所追逐,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也是必然的。
  由于此前笔者与多位有识之士的再三呼吁,决策层开始认识到了资源的重要性。1月7日,《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颁布,规划显示中国将推进建立石油、特殊煤种和稀缺煤种、铜、铬、锰、钨、稀土等重点矿种的矿产资源储备。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形成国家 重要矿产地与矿产品相结合、政府与企业合理分工的战略储备体系。在应对未来的通货膨胀方面,政府也清醒起来。

  抵御通货膨胀须打破美元霸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的今天,各大经济体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并非独立的,相应的,抵御通货膨胀也不是能够独立完成的。比如,输入型通货膨胀,就不是单纯依靠国内相关政策的调整可以达到效果的。怎么办?打破美元霸权是必须的选择,因为美国借助美元霸权地位滥发货币,正是全球通货膨胀的一 个源头。而要打破美元霸权,走区域货币化道路是最有效的选择。
  但美国显然不会让出美元的霸权地位,事实上,面对欧元带来的压力,美国早也开始调整战略,力主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而美国提议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一 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在西半球建立起美元集团。美国想通过区域化合作,强化美元的区域优势,抵消由于欧元影响力逐渐扩大对其货币霸权地位带来的挑战。
  诚如罗伯特?蒙代尔所言:“贯穿货币发展史的一个主题就是处于金融权力顶峰的国家,总是拒绝国际货币改革,因为这会降低它自身的垄断力量。”当区域合作的兴起,逐渐演变成抵御美元霸权的强大力量,美国人开始警觉。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亦通过引领区域合作相抗衡,抛却利益色彩,这种居安思危的战 略眼光不能不令人感叹。美国人非常清楚,利用美元强势地位安稳享受霸权收益的时代,正由于类似欧盟这样区域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而受到削弱,由自己组团抗击其他区域组织,就成了“团队”或区域组织之间的对抗。
  美国要为自己装上一个坚硬的盾牌。
  连美国这样特立独行的国家,也力主美洲自 由贸易区的形成,实际上是代表了一种大趋势。在全球化及全球化下区域化进程加快的时代,那些独立于自由贸易区之外的国家,将遭受壁垒之苦,因为,自由贸易 区内市场的融合,意味着对其他国家同类商品的排斥,也意味着贸易壁垒更加坚固。
  因此,区域性贸易乃至金融的融合,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次贷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的强烈的危机感,正在变成强大的推动力,加快区域融合的步伐。
  亚洲金融危机之所以恶化得那么快,关键在于,相关各国缺少协调机制,各自为政,以至于出现了以邻为壑,争相贬值货币的现象,互相挖墙角。这场金融危机,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忧患事实,各国都认识到了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共同抵御经济风险的重要性。
  实际上,除了携手应对金融危机,各国其实没有更好的选择。可以想见,这次次贷危机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亚洲的不安全感。
  在这种情况下,亚元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2001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欧元之父”蒙代尔发表了自己对未来世界货币格局变化的看法:“未来十年,世界将出现三大货币区,即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亚元区)。”他的这一论断为亚元区的建立构筑了一个更为明确的目标。
  在现阶段,在亚洲国家之间疆界、文化等方面的冲突尚且无法完全消解的情况下,率先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建立货币同盟是具有可行性的。事实上,历史上形成的货币同盟,基本上都是由发起国或核心国逐渐扩张,吸引更多国家加盟的。
  笔者认为,蒙代尔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说:亚洲的状况有别于欧洲,不可能用亚元代替地区内所有其他货币,但国家间的差异并不能构成统一货币的障 碍,他认为,可以在中国、日本、韩国之间先开辟统一货币区,货币区内的银行业实行同一种固定汇率。就目前而言,任何一个以中印或中日为核心的货币区,都容 易产生滚雪球效应,使得货币区成员国逐渐增加。因此,在中印韩日,或中印,或中日之间首先能够建立货币同盟,就能产生放射效应。
  尽管目前看来,亚洲货币同盟仍很遥远,这与推动力量的微弱有关,长期的各自为政使得亚洲国家没有真正认识到协作的重要性,但频繁的金融危机和日益严重的 区域贸易壁垒,正在逼迫亚洲国家走到一起。过去,中国对日本主导的亚洲货币一体化一直充满疑虑,因为,日本主张的货币一体化,很大程度上是日元化的一个代 名词,这当然是中国不可能接受的。而今,中国的实力已今非昔比,日本的实力也已明显衰退,中国在亚洲货币一体化问题上,可以更积极主动一些。在推动亚洲 建立货币同盟这一问题上,中国可以分几步走。
  第一步,主导建立起人民币、港币、澳币和新台币高度融合的共同贸易区和货币区。近日的海峡两岸直航,为加快大中华经济圈的融合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第二步,与日本、印度、韩国分别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第三步,以中国为主导,建立起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四国自由贸易区,加快彼此协作与融合的步伐,并逐渐将自由贸易区扩大到亚洲其他国家,最终建立起一个涵盖范围更广的亚洲自由贸易区。在亚洲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前,也可以借鉴欧洲的做法,从具体的合作入手,然后,再逐步深入。第四步,建立起亚洲支付同盟。
  应该认识到,中国日渐崛起的实力和影响力,已经使它可以担任亚洲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中国应该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加快自身的转型,这可以使中国掌握更大的主动。
  退一步说,即使我们领导的亚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由于种种原因进展不顺,这种姿态一旦摆出来,也足以令美国感到震撼,而仅此一点,就可以使得我国在与美国的谈判中,获取更多的筹码和更大的主动权。中国还可以借助引领亚洲货币同盟的机会,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搭建舞台。
  同时,当中国愿意承担起领导货币一体化的责任,亚洲各国一盘散沙的状况就能逐渐得到改善,加强亚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增强中国的影响力,并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以此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是最佳选择。
  亚洲各国只有展开区域化合作,才能最终抵御以美元持续贬值为源头的通货膨胀,避免财富的缩水。否则,各自为政,即使能够应对国内的通货膨胀,对于输入的通货膨胀恐怕也无可奈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