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证监会22日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并公开征求意见,宣布在《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结束并正式发布后,即会安排新股发行。新股发行即将重启,表明相关各方对市场的信心已经逐渐得到恢复。
不少市场人士担忧恢复新股发行将对二级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诚然,从短期来看,恢复新股发行确实会给市场带来一定压力,但从中长期来看,融资功能是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缺少融资功能的市场不是健康的市场,恢复新股发行是资本市场的内在需求,是宏观经济的迫切需要。 辩证地看,恢复新股发行在分流一部分市场资金的同时,也能给市场带来新的活力。暂停新股发行,求得市场的暂时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发展作为代价的。如果长期停发新股,国内有融资需求的好企业可能转向海外市场上市,A股将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自然无从谈起。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也在期盼资本市场尽快恢复融资功能。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在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下,我国实体经济已基本遏制住下滑势头,但大规模的信贷投放难以持续,实体经济需要资本市场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把资金高效地配置到实体经济中去,支持实体经济的实质好转。实体经济好转,反过来又能为股市提供上涨动力,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两者形成良性互动。 从当前市场环境来看,上证综指从2008年10月底最低1664点上涨到目前的2597点,涨幅超过50%,在全球股市中领先,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有较大提高,为重启IPO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当前市场流动性仍然宽裕,增量资金正通过各种渠道入市。以基金为例,截至上周,有12只基金同时发行,今年以来,已经有38只新基金完成募集,其中偏股型基金26只,募集资金规模为675亿元。这些增量资金,使市场的承受力大大增强。 从历史数据来看,我国资本市场融资通道的历次重新恢复,都是选择在市场上涨时期,IPO重启并没有改变总的上升趋势。统计显示,A股历史上6次重启IPO后的一个月内,5次上涨1次下跌,上证指数上涨概率高达83.3%。最近一次恢复新股发行是2006年6月,新老划断第一股中工国际开始招股后,市场短期回落,大盘从1700点附近最低回落到1512点,但随后很快创出新高,此后更是一路上涨。所以,IPO并非决定大盘方向的指标,关键还是要看宏观经济、上市公司盈利预期和对估值高低的判断等因素。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恢复新股发行并非简单地重启IPO,而是伴随着新股发行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新股定价将进一步市场化、中小投资者的参与意愿更加得到重视。这样的改革,将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把资金配置到有发展空间的企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完善新股发行体制、恢复新股发行,将为我国资本市场注入新鲜血液,为市场带来新的活力。重启IPO,充分表明监管层对市场的信心,表明发行人和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必将使我国证券市场更加健康和充满活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