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9-05-14 李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
|
从目前官方公布的2009年4月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中的食品分类指数构成看,粮食、蛋、水产品、鲜菜和鲜果价格同比上升,只有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下跌。而且跌幅比较大,达到13.5%,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下跌28.6%,是导致4月食品价格同比下跌的主要因素。 生猪业逼近预警点,宏观部门会在适当时候,对猪肉价格进行必要的反周期调节,减轻物价下行压力,使农户免受更大损失。但一时的政策调控毕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生猪业来说,熨平价格波动周期不能忽视经济复苏带来的需求支撑,也不能忽视该行业周波后面的实际问题。
养猪业由“盛宴”到“剩宴”,间隔之短,波动之大,值得研究。2007年猪肉价格上涨吸引养猪业者扩大生产规模,生猪养殖规模扩大超过市场需求,2008年下半年开始猪肉价格下跌。从2007年5月到2008年5月,再到2009年5月;从11元/公斤到20元/公斤,再到8元/公斤,整整两年的时间,猪肉价格经历了一个从大起到大落的完整轮回。如果把猪肉价格的波动看作是一条“正弦曲线”,这一次的轮回,不过是其中的一段弦线。 据相关部门资料显示,2006年生猪年底存栏数比2005年减少了16.9%,这直接导致猪肉价格一路高企。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4月,肉价达到了顶峰,一度比行市差的时候翻了一倍。行业人士认为,养猪从2007年底开始进入暴利时代。 那时,养猪第一次让人眼红。煤老板和房地产开发商等不搭边的行业投机者纷纷加入养猪队伍,2008年,高盛、德意志银行等外资介入,更把养猪推向了高潮。高盛否认了养猪传闻,不过抵挡不了媒体报道的“凿凿之词”——中国养殖规模化、专业化大举推进,已抓住了加工环节的高盛当然不会放弃向对市场和价格更有影响力的产业上游推进。可是,即便是外资介入,其实也不过说明了养猪业的投资价值,而非证明养猪的产业化程度之高。何况,生猪养殖业在中国的发展尚不具备产业化的谈资。 过去的国营肉类加工食品公司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几乎全部倒闭,因为屠宰是一个利润率非常低的行业,并且只有到一定的产能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直到现在,许多省份的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以家庭生产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方式。 其存在的弊病是,散养农户(另一种“散户”)获取市场信息能力差,信息滞后,极易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反之还会刺激和加剧市场价格波动。散户的命运往往是相似的,看到肉价上涨,养猪效益好时,才购买种猪、能繁母猪进行补栏。可生猪的生产周期较长,无法跟上市场需求。一旦行情发生变化、猪肉价格持续下跌,养殖户(场)又容易丧失信心,大量出栏抛售生猪、空栏不补等,甚至还出现大规模宰杀母猪、仔猪的现象,导致生猪生产发生较大的波动。未能掌握供需信息的关键,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抗风险能力弱,这正是正弦曲线多次轮回的原因,是多年来的未鉴之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