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调整经济增长模式才能有效应对危机
    2009-05-05    陈学彬    来源:东方早报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世界金融危机,这一演变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我们知道这一危机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危机初步暴露;第二阶段:2008年危机急剧扩散;第三阶段:2008到2009年,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转变,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进一步加剧。
  据2009年1月28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世界经济正面临严重下滑,2009年全球增长按购买力平价衡量将下降至0.5%,这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增长率。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度较低,金融机构对外投资较少,金融衍生品和财务杠杆使用率较低,本次金融经济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危机恐慌带来的金融市场波动影响则相对较大。另外,由于我国实体经济对外开放度和依存度较高,美国和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人民币对其他货币升值的影响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综合影响,使本次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较大。
  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调整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刻不容缓。必须将经济增长模式由出口导向型调整为内需主导型,以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降低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同时应大力推行资源节约,治理环境污染,以实现经济的真正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的生态平衡。
  我国为了应对危机冲击,于2008年底迅速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总体来看,该经济刺激计划中基本建设投资比重较大,解决城市居民后顾之忧和农村居民收入问题投入偏少。
  要使经济增长模式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转换,启动内需的着力点必须放在提高居民最终消费水平之上。居民消费水平增长不快,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后顾之忧未能解决,推动预防性储蓄上升,使潜在消费需求不能转化为有效实际需求。
  因此,要真正有效地启动内需,不仅需要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更需切实有效地增加居民最终消费需求。降低个人所得税,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教育、医保、社保的公共投入,降低居民的后顾之忧,对于启动内需,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成功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点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经济的持续发展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人才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中国中等及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落后15年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30年以上,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教育经费近年增长较快,但占GDP比重仍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2005年世界政府教育经费占GDP的平均比例是4.9%。早在1993年,我国政府就提出,到2000年政府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但这一目标直到2007年都没有实现。
  以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收入水平低,制约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现在财政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已经具备有利条件。此外,国家还应通过税收减免的措施鼓励社会资金对教育事业的捐助和投入。
  应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人口仍然占总人口一半以上,收入水平偏低,制约消费需求。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对于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换,而且对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应多管齐下,提高城乡居民的住房水平。吃穿住行反映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吃穿问题已基本解决,住行方面的改善还有相当空间。增加居民住房面积,对于拉动内需,促进房地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制约城乡居民住房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就是房地产价格过高。解决办法应该多管齐下,政府少收一点土地转让费和税,房地产企业让一点利润,有支付能力的居民个人出一点(买商品房),贫困家庭则通过安居工程解决。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任务是十分艰巨而紧迫的。在危机发生之前,人们并未充分认识其紧迫性。此次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凸现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紧迫性,同时也为我国加速经济增长模式转换提供了有利契机。我国应该及时地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为今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高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