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流动性失调是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急剧波动的重要原因。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在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短缺之间不断徘徊,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和房地产市场次贷激增,而资产泡沫破灭及次贷问题又引发金融危机和全球流动性短缺。为救市和经济复苏,美联储等主要国家央行对全球金融体系进行大幅降息和巨额注资,最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得不率先对商业银行体系进行国有化,目前则发展到以美联储购买自身国债为代表的全球加印钞票阶段,而这些举措能否奏效仍被广泛质疑并且可能进一步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如何摆脱流动性失调显得尤为艰难,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目前仍然依赖货币过度发行和持续调低利率来抑制金融危机和缓解经济衰退,而一旦预期经济有所好转和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通货膨胀又有抬头迹象。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以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起飞阶段的情形相似,资本形成和投资增长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相对于欧洲和北美国家依赖于私有部门驱使的金融体系,中国在创造“经济奇迹”的过程中,所借助的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组织形式都存在显著差异。令西方学者极为困惑的“中国金融之谜”(China's
Financial
Conundrum)是,虽然长期坚持由政府主导的国有金融体系,并不得不面对因改革缓慢而导致的金融部门相对低效率以及政府部门对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但是,中国经济似乎并未遇到多数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所经历的资金瓶颈问题,即便是在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资金在总量上也并不缺乏。伴随着宏观经济内外失衡所导致的货币过快增长,急需解决的是如何控制和应对储蓄率过高和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 相对于全球频发的流动性失调,中国长期表现为单边的流动性过剩,但在近期也出现了结构性的资金短缺问题。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中国的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一直快于经济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两者之和,经济运行过程中始终不断地涌现出大量“超额货币”,1979年国内生产总值是广义货币供应量的3.3倍,而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广义货币供应量的0.63,中国已经成为马歇尔K系数(M2/GDP)最高的主要经济国家。但是近期,在欧美国家金融危机的外部不利因素影响下,中国突然出现了实体经济下滑和结构性资金流动性短缺,目前在政府支出扩张等积极因素的引导下,银行信贷恢复了快速增长,流动性又表现得充裕起来。随着经济内外失衡加剧和资产价格剧烈波动,中国的流动性失调现象可能也会频繁发生并进一步导致实体经济动荡和金融市场骚动。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存在市场不完善等经济分割问题,企业和家庭之间、不同企业之间在经济运行中被相对隔离。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干预下,不同区域的经济主体之间的隔离现象和市场分割问题显得尤为严重。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政府间“为增长而竞争”的行为使得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性较低。投资过快增长和储蓄持续上升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而资金总量过剩和资本形成不足则在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同时存在,我国区域间的储蓄投资相关性及其所反映出来的区域间资本流动性显得极为重要。笔者实证考察了我国区域间储蓄投资相关系数及其所体现的区域间资本流动性,结果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区域间资本流动性明显较低,而近年来的区域间储蓄投资短期转化系数更是急剧上升,这反映出区域间资本流动性可能还在逐渐减弱。 由于区域间资本流动性较低,使得中国的资金流动性失调现象存在其特殊性,流动性不仅表现为时间上的间歇性失调,而且在同一时间还表现出空间上的结构性失调。近年来,由于资本回报率明显上升,也驱使投资率不断上升,从而使得各地区出现普遍资金紧张的局面,地方政府为确保本区域资金而设置事实上的区域间金融市场壁垒,导致区域间金融市场分割和区域间资本流动性减弱。这种由于经济结构失调和区域间金融市场分割等体制性原因引起的资金流动性减弱,在长期上不利于改善资本配置效率,容易促发地方政府盲目地过度投资,导致经济不是过冷就是过热,目前在经济上出现的新困难大多源于此。 为克服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流动性失调问题,中国不仅要通过总体宏观政策解决时间上的流动性失调,而且要寻找结构性措施解决空间上的流动性失调问题。为缓解区域间金融市场分割和加强区域性资本流动,需努力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行为,解除地方政府为确保本区域资金而设置的事实上的区域间金融市场壁垒。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均在积极推动诸如长三角一体化等模式的省际间经济合作,而在长远上,则要通过财税改革等体制性创新来扭转地方政府间“为增长而竞争”的过度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间金融市场分割,加快我国区域间资本流动并解决与之对应的资金流动性失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