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逆风飞扬的历史契机
    2009-04-10    作者:刘能华    来源:上海证券报
    国内外各大银行近日纷纷披露年报,中国银行业总体以30.7%利润增速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一大亮点。与之相反,美、英等国的银行业出现了巨额亏损,从去年年底开始,国际金融巨头纷纷撤资中资银行。我们该如何看待外方撤资?中资银行又该如何在危中寻机?笔者以为,外资减持中资银行股影响有限,并且完全可控,不会影响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经营管理水平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更何况,国内一度热议“中资银行被贱卖”,外资原所持股份不仅可以转让给其他国际战略投资者,而且我国汇金公司等国内机构可以趁机加码。其实,2008年,汇金公司对工行、建行、中行的股份都有所增加。
    花旗、皇家苏格兰、美国银行等国际银行巨头处于这次金融危机的中心,受到打击最严重,流动性不足,他们撤资的主因不是看淡中资银行。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2008年在金融危机和大规模计提拨备的情况下,我国银行业的税后总利润达到5834亿元,增幅30.6%,ROE高达17.1%,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本的逐利性决定部分外资撤离中资银行完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比如高盛在工行业绩发布会上就明确表态,其持有工行80%的股份自动延长锁定期1年。
  淡马锡目前已完全撤出民生银行,并可能进一步减持中国建设银行。但是由于淡马锡主业不是银行业务,与其说它入股中资银行是战略投资,还不如说是财务投资,它没有直接参与中资银行的管理,撤资不会对中资银行的经营造成重大影响。而财务状况相对较好的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非但没有减持中信银行,更在2月将持股比例从4.83%增加到10.07%;汇丰控股在交行年报发布会上也明确表态在合适的时候增持交行的股份。
  外资减持中资银行股影响有限,金融危机对内地银行业的直接影响也很有限,但金融危机深化对中资银行间接影响却不容忽视。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使信贷资产风险加大。近几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5%,随着外贸出现负增长,昔日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的3个百分点已消失。这不仅直接减少了有中资银行的国际业务,而且随着经济的下行,中资银行在前几年经济高速增长时发放贷款的风险会随之上升。其次,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影响银行中间业务。在联动效应和心理影响的作用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再次,房地产市场低迷对银行新增贷款和不良资产反弹均形成压力。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仍在各方博弈之中,在成交量大幅放缓的情况下,银行的土地抵押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居民按揭贷款、住房抵押贷款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随着开发商资金链的拉紧,银行相关贷款的风险也不断增加。最后,连续的降息压缩了银行盈利空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80%以上是收入来自利差收益。在全球降息浪潮下,人民银行连续降息。这一方面加速存款定期化趋势,增加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净息差收窄,直接降低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水平。
  但“祸兮,福之所倚”。这次金融危机,是中国出口产业升级的机遇,更是中国启动内需的机遇,还是中国银行业迅速崛起的机遇。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给银行业发展带了机会。从银行业的角度看,“保增长”就是“保银行”,因为“保增长”在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的同时,将为银行的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金融危机给银行业的风险防范上了重要的一课。发达国家金融业的很多教训或许就是我们未来金融发展中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借此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前准备,少走弯路。再次,金融危机也是中国银行业迅速崛起的机遇。金融危机彻底打破了全球银行业的原有版图,中国银行业进一步提升了其榜上名次。这固然有外资银行受金融危机冲击而“趴下”的因素,但是我国银行业近几十年改革的显著业绩还是不可抹杀的,要不,在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的银行业为何没有大量挺进前十强呢?
  还有一个历史契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助推中国银行业崛起。3月25日,国务院通过了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等意见,至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金融服务设施的国际化、金融监管水平的国际化、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和金融业务的国际化齐头并进的势头下,以银行业为主的中国金融业有望趁势逆风飞扬。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