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2008年底称城镇失业率攀升到了9.4%,人保部2009年3月公布的数据是4.2%。专家称,人保部将过去一周有过1小时有报酬劳动人群排除在失业人口之外,不符合国情,应采用更为客观的“调查失业率”。(《中国经济周刊》4月7日)
其实,彻底改革失业率的调查机制无须再争论下去了,这样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正遭遇“四不信”的尴尬———学者们不相信,国外研究机构不相信,群众不相信,包括统计和劳动部门自己也可能不相信。只有让失业者参与调查失业率才最有公信力和说服力。
为什么国家统计局从2005年底就开始城镇调查失业率的试点,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了7次失业调查,至今却没有对外发布数据?恐怕除了与“十一五”规划以登记失业率为考核目标一时难以对应外,还有体制、机制和数据来源、质量上的原因。与其等着统计部门搞试点,拿数据,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行政成本,不如求解于市场。 走市场化之路就是运用制度鼓励和引导各地以县为单位设立调查公司,吸纳大学毕业生担任调查员。在委托之前,政府要做三件事,一是创新制度,激励创业,启动信贷支持和免征税金等政策扶持调查公司走上市场。当然,在业务范围上不仅仅限于调查城镇失业率,还包括一切可供决策依据和社会需要的数据;二是制定失业率标准,将失业率分为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富余劳动力两种,在年龄、学历、求职意向、就业经历等方面制定一套严格的标准,将满足哪些预设条件方能判定为失业人员;对采样范围、期限和样本规模等等作出限定;三是进行公开招标,像医改那样政府拿钱向调查公司购买相关数据。 调查公司以第三方的市场信誉和失实责任为“抵押”,撇清了政绩等利益因素,可以做得更超脱,而且不可能全国所有的调查公司都一起玩假。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将购买来的数据进行审核上报,发现某一地区数据有误,立即启动矫正机制进行纠正,然后逐级汇总,全国的失业率数据就搞定了。这样一来,既能让民众的失业艰难得以及时准确地直达最高决策层,又能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就业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难,如此好事,何乐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