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欧资企业是否将掀起撤离浪潮?
    2009-02-26    梅新育    来源:新闻晨报

  韩资企业的“弃厂逃逸”(借用商务部亚洲司语)之风已在中国国内留下了一地鸡毛,此前不惜代价招徕韩资的山东省受创尤甚,还直接催生了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订的《外资非正常撤离中方相关利益方跨国追究与诉讼工作指引》。在当前的危机压力下,在华欧资企业是否将掀起撤离浪潮?

  欧资企业接二连三撤离的可能性源于西欧企业正在经历的债务危机。在此前数年的繁荣时期,欧元区企业普遍企图利用低利率和欧元不断升值的“机遇”开展资本运作,并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大举借债。时至今日,欧元区企业负债总额已超过11万亿美元,占该区域GDP的比例高达95%,而美国同一比例“仅有”50%。更糟糕的是,欧洲企业预定的偿债期限恰恰与全球性经济危机、金融机构去杠杆化浪潮重合,致使整个欧洲目前面临大批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近期中欧、东欧一些国家爆发危机,此前在这些国家投入上万亿美元巨资的西欧金融机构面临巨亏,将进一步加剧西欧的流动性短缺。
  高负债企业常用的筹资还债手段之一就是出卖资产,陷入债务泥潭的欧资企业必然也会将其在华子公司纳入可供选择的出售表的清单。特别是最近几年在中国大举扩张的欧资企业普遍借助并购手段,其后果是企业债务负担沉重。如拉法基公司本身就是通过2001年收购世界第六大水泥生产商蓝圈集团之役跃居世界最大水泥生产商,在中国的主要水泥厂中,除了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是绿地投资外,其余全部通过并购获得,拉法基对四川双马、四川金顶(600678,股吧)等公司的并购当时都曾引起较大反响,而在中国的大规模并购也为拉法基目前背负的220亿美元巨债“贡献”颇多。尽管该公司目前主要还是企图通过债务重组、推迟偿还来渡过难关,但随着时局的进一步恶化,他们未必没有可能脱手部分资产。同时,持有中国资产的欧洲金融机构也会加大力度抛售套现,以便解救母国总部的燃眉之急。
  欧洲在中国外资来源中所占地位远远超过韩国。截至2007年末,欧盟在华直接投资项目26430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5.83亿美元,位居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第四名,仅次于香港特区、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比排名第六的韩国(46582个项目、实际使用外资387.75亿美元)多将近一半,且所谓“港资”中也有一部分系在港欧资,技术水平更不可同日而语。有鉴于此,假如欧资企业果真掀起撤资浪潮,冲击将比韩资企业的非正常撤离大得多,尽管欧洲大型跨国公司的撤资行动多半应该比韩资企业多些章法。
  同时,外资企业的撤资并不仅仅意味着冲击,而是也意味着我国投资者回购国内外资企业的良机,特别是一些前几年引起争议的外资并购当事企业,如果我国投资者能借助危机,以低于当初外方收购的价格完成回购,那么就堪称可与美国投资者1990年代让日本机构高位接盘房地产媲美的案例。我们的投资者能否抓住机会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