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波动的底部虽然已经被基本确认,但盲目乐观只会影响进一步调控政策推进,甚至错失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最佳时机。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了1月份的价格指数数据,其中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0%,环比下降0.2%,而工业品价格指数PPI则同比下降了3.3%。 单纯从数据表面看,物价指数所描绘的经济形势状况并不乐观,消费价格和工业品价格涨幅继续回落,表明经济形势依然处于下降趋势之中,甚至不排除宏观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然而与物价指数悲观迹象相对应的是,近期资本市场走势却非常活跃,上证指数,从1月14日算起,短期内的累积涨幅达到近22%,个股翻番甚至创历史新高的现象也不乏见。 对于当下的经济形势,笔者在去年四季度相关数据公布后,就指出这极有可能就是本轮经济周期调整的底部。以当时市场羸弱心态看,彼时的这一判断当属于极为乐观。然而,不曾想时间不过月余,多数市场参与者对于经济形势的乐观程度就后来居上了。对此,笔者认为必须要澄清一些误区,经济周期波动的底部虽然已经被基本确认,但这并不表明形势将骤然转好甚至趋于繁荣,盲目乐观只会影响进一步调控政策推进,甚至错失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最佳时机。 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对未来“保增长”政策的立足点表达了担忧,比如“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企业微观的利好政策是否还有新的着力点;一月份多达万亿元以上的信贷新增投放规模,在政策配套投资项目资金到位后,银行是否还会继续大手笔放贷。最为悲观的情况是,如果企业效益在未来数月内无法实质性恢复,银行“惜贷”现象就会再度卷土重来,经济体内生的自我压制循环就会再度出现,经济自我收缩的怪圈其实尚未被打破。 当年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房地产行业的提振让中国经济持续了长达十年的快速增长,然而经济增长长期依赖于投资和出口,居民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升反降,十年的经济辉煌其实错过了调整经济结构的最佳时机。较之十一年前,中国经济脆弱一面依旧未变。历史发展的机遇期不可再错失,目前的“保增长”措施仍多以短期见效迅速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与之相比,立足于经济结构调整、拉动消费需求的措施却仍然是引而未发。 其实就以财政政策为例,除了“大干快上”的基建项目外,通过减税而让利于民,让老百姓“有钱可花、有钱敢花”才是实现结构优化的正途。遗憾的是,针对社会各界对于个税起征点提高的愿望,相关部门的最新表述却是“个税法近期不会有大的修订”。 经济形势正处于由“过度悲观”转而“过度乐观”的当口,此时此刻需要保持冷静的不仅仅是股市投资者。伴随着一些经济数据逐步好转,政策腾挪的空间其实在扩大而不是缩小,需要调控部门静下心来思考的是,如何透过政策导向的微调让短期“保增长”变成长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优化经济结构的历史机遇期不容再被错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