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水效农业已刻不容缓
    2009-02-06    曹东勃    来源:东方早报

  最近,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了罕见的严重旱灾,直接威胁到冬小麦的播种和今年夏粮的收成。这最直接地给了那些对包括土地和水在内的自然资源生产要素长期忽视的人们一个警告,科技的进步,还远未能使我们摆脱靠天吃饭的状态。

  水作为生命存在不可替代的自然物质,是人类延续的最基本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在南北地区间却存在极大的失衡状态,粮食产量、农业种植压力与农业生产自然禀赋间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南北倒挂。北方缺水省份反而要承担起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更大责任,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悖论。水资源短缺,水分利用率及水分生产效率低,再加上地下水超采、水体污染严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北方主产区水资源危机,旱灾已成为影响北方农业增产乃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我国的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重要转轨阶段,巨大的人口存量逼迫我们时刻不能放松农业生产和粮食增产。转轨阶段农业的技术特征又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对水资源产生越来越强的压力。测度这种压力的一个常见指标是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国际上公认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率的警戒线是不超过水资源总量的40%。而对近年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进行的测算显示,北方八个主产区全部严重超标。
  农业用水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粮食不断增产的刚性需求强化了对水资源的依赖性,二是农业生产中要素利用方式存在不合理之处。因此,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必须从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要素的利用中分析减轻农业水资源压力的路径。具体而言,实施农业节水战略,发展高水效农业,不仅是北方主产区高产、稳产的迫切需要,更是该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在下述几方面去改进:
  第一,促进农艺抗旱节水措施的应用。我国长期的旱地农业发展历史和近年来节水农业实施过程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高水效农业的发展经验。通过机械化深耕、深松耕等技术,可以将更多的径流储存蓄积于土壤之中。发展不同粮食作物及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间的间作套种,发展立体农业,建立高水效农林复合型农业体系,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不同的灌溉方式使农作物对水的需求量不同,要减少灌溉水量,必须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通过管道输水、隔沟灌、滴灌、渗灌、膜下滴灌、膜下渗灌等水分高效利用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在流通过程中的效率损失。逐步推广应用粮食作物节水栽培、经济作物节水栽培、以微喷灌工程为主的果园节水高效栽培、以小型地面灌溉工程为主的果园节水高效栽培、设施农业节水栽培、温室节水灌溉自动化工程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模式。
  第二,加强农业用水服务管理的效率。应当系统全面地联合气象、地质、水利、农业、工业等多个部门,对天气、土壤、水文、病虫害、农产品(000061,股吧)市场行情和国内外农产品贸易等涉农信息及时披露,以指导和服务于农户的农业生产。在宏观层面,还需要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调配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应当加强农业水资源的需求侧管理,采取有利于减少水资源浪费和增加农民节水积极性的经济措施,不失时机地推动农业水价改革和组建用水经济合作组织。应当更加着力于农作物灾害预警机制的建立,着力于抗旱节水高产品种的搜寻和推广,着力于引导农户因地制宜、看天看地种庄稼,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坐待旱灾到来之后又周而复始地去打井、修井、“与天奋斗”。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