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减持中资行是否有财务以外原因
    2009-01-19    余丰慧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以后还有相当数量的外资股份解禁期将会陆续到来,要防止对中资银行自身经营带来冲击。我们注意到,外资减持建行、中行后,已经导致这两家H股大幅波动。中资银行必须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应对策略。我们宁可把问题估计的严重一些,把对策制定的周全一些,也不能陶醉在“最好时期”和“冲击不大”里面。

  外资股东套现又有新动作。苏格兰皇家银行于北京时间1月14日下午3时发布公告,宣布已出售所持有的中国银行4.26%H股股份。每股售价为1.71港元,共计出售所持108亿股H股,套现16亿英镑。这是最近数周内中行遭遇的第三次外资股减持,此前瑞银清空了所持占比1.33%的中行34亿股H股,李嘉诚基金也减持了20亿股中行H股。
  1月7日,美国银行以每股3.92港元的固定价格出售56.2亿股中国建设银行。目前,境外战略投资者可能仍要大量减持中资银行股份。经计算,至少仍有675亿股中资银行H股,中行、建行和工行分别还有至少299亿股、135亿股和241亿股外资持有的H股可流通股(不含已减持股份)。
  根据建行和中行就外资减持发表的意见,减持的主要原因是外资金融企业为筹措资金解决因金融危机导致的自身财务困境。
  从大背景分析,这次金融危机直接危害最大的是美国、欧盟国家的金融机构。大批投行倒闭,商业银行经营出现困难,保险企业深陷其中,资本市场罕见下挫、低迷、动荡,甚至波及到实体经济,例如:美国的三大汽车制造企业经营困难等。而金融危机直接表现为流动性危机,资金短缺,金融机构个个自危,不愿相互借贷,导致整个经济陷入停滞。美国、欧盟国家金融机构为了自保、保持充足流动性,从过去大量投资、注资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抽走资金、撤离资本是一个必然选择。俄罗斯、巴西、印度、韩国等都受到外资撤离的一定冲击。中国作为过去几年外资青睐的地区,不可能幸免和例外。
  从中国经济自身原因来看,金融危机对中国以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影响不小。外资撤离,外方减持中资银行股份,不能说没有对中国经济前景担忧的因素。一般情况下,资本如果对一国经济预期比较悲观,投资者的信心就会受到影响,就会导致一部分外资回撤观望。但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反应最快、出手最早、措施最有力、效果已经开始显现,相信最迟今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将会出现转机。撤离的资本、减持的股份也许最终还将回流。
  从我国金融机构本身看,暂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特别是商业银行。但是,金融业是第三产业,是服务业。经济决定金融,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金融,这是一个基本规律。中国经济已经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房地产企业,石油、钢铁、汽车以及电力等大型企业、上市公司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经营困难,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都不景气,那么,作为支持上述企业、行业的金融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又能好到哪里去呢?金融企业经营特别是不良贷款问题暴露要有一个过程,比实体经济要滞后一些。只能说眼前看中国金融企业受冲击小一些,决不能轻言“我国银行业处于历史最好水平”,这不符合经济规律和历史事实。外资减持中资银行股份也许是看到了这一点。
  同时,外资大量减持中资银行H股,也预示着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是为了引进海外银行先进管理即引智说法的彻底破产。现在看,海外投资者就是为了赚一把而来的,对此,一些人士应该清醒过来了。这提醒中资银行,以后还有相当数量的外资股份解禁期将会陆续到来,要防止对中资银行自身经营带来冲击。我们注意到,外资减持建行、中行后,已经导致这两家H股大幅波动。中资银行必须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应对策略。我们宁可把问题估计的严重一些,把对策制定的周全一些,也不能陶醉在“最好时期”和“冲击不大”里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