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严峻政府何为
    2008-12-19    作者:刘洪波    来源:新闻晨报

  随着经济景气指数的下降,就业正在成为一个比以往更加严峻的问题。上周末,胡锦涛总书记考察辽宁,直陈明年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15日,国资委召开央企负责人会议,告诫“要保持职工队伍的相对稳定,尽力不裁员,做到减薪不裁员,歇岗不失业”。17日,刚刚向困难人群发放过消费券的成都市又决定出资7500万元发放就业培训券,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这些动向,显示了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也显示了在严峻形势下的特别应对。效果尚待显现,但高度关切之状已是昭然。

  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但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作为经济问题,就业由市场导引;作为社会问题,就业从来都牵动社会的敏感神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不景气局面,使就业问题获得了重新认识的机会。  
  在社会意义上,就业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条件。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在哪一种社会和政治制度下,过高的失业率都会与贫困、犯罪率、社会动荡产生关联,而提高就业率,保障就业水平,都会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而作为一个经济问题,任何单个的企业也好,巨大的企业集团也好,乃至整个经济系统也好,职位意味着成本,尽可能减少人力支出是一个基本的倾向,它成为衡量企业和经济系统效率的重要标准。
  计划经济时代,就业的稳定性和充分性一直作为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优越性的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计划体制下的“全就业追求”导致的弊端充分显现,“减员”成为“增效”的一个基本思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秩序得以建立。随着人们对企业和政府不同职能的认识变得清晰,企业的效率追求正在得到人们的理解,而保障社会公平成为人们对政府越来越多的要求,就业问题从笼统的“不找市长找市场”进入了“个人职业岗位找市场,社会就业问题找市长”的阶段。
  国资委告诫央企负责人“尽力不裁员”,代表国务院对中央企业职能的新认识。今年,央企效益在下降,第三季度以来下降尤为明显,但面对严峻经济形势,“尽力不裁员”仍然作为要求提出,表明央企目前需要解决的不只是效益,也要承担起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责任。如果一切服从于效益,那么裁员就是顺理成章,但现在“尽力不裁员”,意味着“减员增效”这一以效益为全部目的的思路已经改变。  
  在一些地方,相应地也采取了保障就业的步骤,对企业集中裁员设立了备案或批准制度。将会产生怎样的效应,目前还让人疑虑,因为企业裁员毕竟胜过破产。不过,这些措施确实体现了政府对就业状况的忧虑,希图通过政府管理来提高就业率,以相对平稳地度过经济下滑带来的社会风险期。
  经济下降带来的就业问题,让人更真切地体会社会的依存关系。企业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受到过多的干预和限制,承担不合理负担,会带来重大问题。企业发展不只是企业主和产权所有人的利益,也是政府和社会利益之所在。另一方面,一个个的人需要自主地谋求职业,但所有未获职业的人形成了一个社会群体,帮助这个群体谋求生存之基,是政府无可推御的责任,也是政府作为社会治理者必尽的义务。  
  企业裁员,这是经济问题。市民失业,这是社会问题。企业天然地趋向于赢利,社会天然地希望公平,政府则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装置,而从主权在民的角度来看,政府更多地着力于公平就是天经地义。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