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频繁大降息应适可而止
    2008-12-10    作者:周俊生    来源:上海商报

  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生态。为了挽救陷入危机的经济,最近几个月美欧等国不得不频繁降息,期望以此来提振消费市场人气。日前,欧洲国家的货币管理当局再次祭起降息狠招,其中英国央行降息高达100个基点,使其利率水平降到了1951年来的最低标准。外围市场的降息风潮使我国金融市场近期是否可能再次降息的猜测又一次成为热点,有多位专家认为中国仍有降息空间,呼吁央行果断出手再次降息,以此来刺激经济,活跃市场。
  但是,任何经济政策的运用,其实都有“双刃剑”的作用。在最近经济政策调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从紧货币政策,这本是为了抵御当时流动性泛滥导致资产价格虚涨,防止局部性通胀向全局性通胀发展的正确措施,但是在这一政策执行的后期,在国内经济已经出现问题的时候,特别是在我国遭受四川大地震后重建工作需要大量资金的情况下,我国货币当局仍然多次作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决策,使市场信心严重丧失,这一政策的效果就值得商榷了。当然,现在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央行也已及时调整了市场调控目标,但是前一时期的教训仍值得认真总结,不能重犯为了防止一种倾向而任意放任另一种倾向滋生的错误,这对经济稳定发展是不利的。
  支持大幅度频繁降息的一个理由,是在我国对外贸易面临萎缩的情况下,政府希望以活跃国内消费市场拉动内需来保持经济的活力。确实,降低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低民众的储蓄意愿,从而使更多的资金能够从银行转移到消费市场上。但是,这种货币传导“路线图”其实并不符合素来习惯“量入为出”的东方人的消费文化。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老百姓还承受着住房、就业、养老等一系列民生保障方面的重大问题,如果缺乏一定的储蓄存量,不仅个人生活会不安定,也会成为政府的负担。因此,我们在积极引导内需活跃的同时,仍应鼓励民众勤俭节约,并积极参加储蓄。
  前几年,由于利率过低,我国民众长期承受着负利率的压力,这对他们其实是不公平的。随着去年以来几次调高利率水平,负利率的问题目前已经有所缓解。最近几次央行大幅度降息,实际上已使我国的利率水平接近于合理区域,利率继续下调的空间已经很小。我们必须预见到,如果在目前水平上继续大幅度地降息,显然又会使我国民众继续承受负利率的压力,从根本上说,这是不利于民生和谐的,经济运行如果依存于这样一种环境,那显然是不安全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