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不妨对“救市”多些理解
    2008-10-28    徐锋    来源:广州日报

    日前,郑州市出台办法,由政府出钱买下该市一部分空置房,补贴给需要的低收入人群。这一“创举”,在楼市低迷、各地政府纷纷出手救市的语境之下,自然而然地被公众解读为地方政府救市的最新版本,引起了热烈讨论。

    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现象。曾记否,过去四五年中,抨击开发商暴利、唱空楼市的声音占绝对优势,成为代表市场正义的“主旋律”;谁曾想,最近短短几个月时间,“救市”摇身一变成了“时代强音”,不仅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出手,一直致力于降低房价的中央政府上周也高调祭出“救市组合拳”。
    针对楼市的这种戏剧性的政策转向,正是过去几个月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陡变后,中央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宏调思路的一个缩影——从今年初的“防通胀、防过热”,到最近开始“防通缩”,近乎180度的宏调大转折背后,是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进而伤及全球实体经济的演变轨迹。在这场可以说才刚刚开始的全球经济海啸中,有两个判断愈显清晰:其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或经济体都必然处于世界经济的连通器中,有预见性的国家必须在全球化的“利”和“弊”之间找准平衡点。其二,在一个国家内部,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极高,一个行业的繁荣和衰退,势必带来上下游相关行业的成片反应。
    基于这两个判断,我们再来讨论:在现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国该不该救楼市?在楼市摇摇欲坠之刻,美国政府出手接管“两房”,理由是避免更大范围的连锁反应;两天前,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表示,稳定房价是结束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当房价最终稳定后,市场会开始“解冻”,饱受惊吓的投资者也会慢慢回来。中国目前的楼市当然还远没到美国的程度,但面对随时可能袭来的危机,作为宏观调控者的国家,决策的关键点在于:如果不出手干预,楼市有一天是否会崩盘?假设楼市崩盘,其传导效应将对整体经济造成多大的拖累?
    “政府救楼市”不应被误读为“政府是为救高房价”,更准确地说,当下政府不仅仅是在救楼市,同时也在救股市(调低印花税)、救出口(大幅提高出口退税)、救国内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内需)……救市已成一个系统工程,最本质还是为了稳定信心,救经济大局。中国楼市固然是“亚健康”,但面对瘟疫,总要先治病保命再论反思。以己度人,现在认为政府不该救楼市的声音背后,体现的是某种“抄底心态”和“看客心态”。孰知自己也是国家经济之船上一员,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作为一个理性人必须明白:唯有国家经济大局稳定,方能保证自己工作不丢、工资不降、福利不少、家庭资产不缩水。
    在刚结束的亚欧首脑会议上,提振市场信心,成为中国决策层的首要关注。提振信心,就是稳定预期。然而,如何落到实处,仍将是一道难题。比如,以“一护民生、二振内需”为目的的楼市减税新政,是否会放大“楼市快撑不住了”的信号,强化持币待购者“再等等”的预期?或者,假若楼市由此信心高涨,房价重上高位,“买不起房”的心理压力是否又会压抑公众的日常消费热情,从而消解中央扩大内需的努力?面对这样的考验,也许除了经济手段,还需要一点公众的理解与合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