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经济危机不同的解决办法
    2008-10-23    作者:王志仁    来源:潇湘晨报

  “4300万中小企业面临寒冬”。
  在全球媒体一轮狂轰滥炸后,关于这一波全球金融危机的相关报道,到目前为止,上面的这个标题最吸引我注意。
  文章内容谈的是国内的中小企业,如何在资金链收紧和断裂之下,已经摇摇欲坠。巧合的是,隔天政府发表了统计数字,今年前三季的经济成长率是9.9%,和去年同期相比,少了近两个百分点,也说明情况确实在变化。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盘子浅,对景气变化特别敏感,他们的起落也成为观察经济的一种指标。景气好的时候,一堆人争先出来创业,大量资金挹注到这些新创事业上头来;景气一变差,这些中小企业像多米诺骨牌一连串倒下,残酷异常。
  当各种“寒冬”,“裁员”和“准备棉衣”的说法充斥,我们要追问的,是当下所碰到的问题,究竟是受国际大环境所拖累,亦或是自己内部所产生?原因不同,解答就不会一样。
  以美国为核心向外扩散的这一波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信用过度扩张。用已过世的德国投资专家安德烈·科斯托兰尼的话来说,景气会变好还是变差,最简单的观察指标就是市场上流通的钱,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流通的钱越多,景气就越好,反之就越差。当景气过热,政府会透过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等,将钱从市场上收回,就像一个火烧太旺的灶,要适时从里头抽一些柴火出来,免得锅里的水一下子烧干。当景气太冷,政府则反过来调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把钱借出去,流通到市场上,像是在老是烧不开水的灶里加些柴,让火更大一些。
  透过这种加柴(降息)和抽柴(升息)的过程,政府要保证这个灶的火势维持一定,锅里头的水能顺利烧开但不至于烧干,也不至于一直烧不开。
  美国从2004年开始的这一波景气,原因之一是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让大量资金流通到市场上。这个做法是对的,市场行情要烧起来,充足的柴火是前提。问题是当资金多到泛滥,许多原本不该出现的投资和消费行为,就会出现。原本第一栋房子的贷款还没交清,就又贷款买了第二栋和第三栋,反正借钱容易利息又低。另外很大一部分的资金则是流到金融市场,购买许多自己根本没听过也不打算弄懂的衍生性产品,比如次级债券和次级房贷,因为听销售人员说可以保本获利又好。
  过度投资和过度消费造成的泡沫,终有爆破的一天。正常情况下,美国政府目前应该要紧缩信用,将资金从市场收回,但因这一次问题太大,牵连太广,目前反而是提供更多资金救市,但等到信心危机和流动性危机解除后,势必要回到较先前保守的货币政策。
  中国的情况却相反。去年为了防止外资急速涌入,造成人民币升值过快,以及房价和股价的泡沫,并抑制通货膨胀,中国已提早紧缩信用,并透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将资金从市场收回。为预防景气过热所采取的措施,已见成效,经济成长率和通货膨胀都得到控制,但代价是股市和房市失去柴火,一路冷下来,企业的资金链也断裂。
  一个是信用过度扩张,一个是提前紧缩,美中两国都在处理经济问题,但原因大不相同。

  相关稿件
· 经济危机不能靠注射兴奋剂解决 2008-10-22
· 防范外围经济危机冲击 2008-10-20
· 在磨难中学习 "我们都是经济危机的学生" 2008-10-16
· “我们都是经济危机的学生” 2008-10-16
· 越南通胀难致亚洲经济危机 2008-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