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8-09-23 作者:孙立坚 来源:东方早报 |
|
|
最近几天来,美国政府启动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庞大的金融体系救助方案:动用了500亿美元的资金,为防止货币市场基金可能出现的赎回风潮做信用担保;限制对799只金融股的做空行为,以保证市场健康运转所需要的流动性;9月20日向国会提交了一项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要求国会赋予政府广泛权力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以阻止金融危机加深;9月21日,美联储宣布批准华尔街最后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 一系列针对流动性的救市措施,短期效果十分明显——各国标志性的股价指数都连续上涨,但是,救市行为是否能力挽狂澜,驱除阴霾,目前还很难下定论。因为美国这场风暴,不单是流动性危机(虽然市场目前十分缺钱),也不是仅仅几家金融机构资不抵债的问题,而是影响到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个金融体系出现了“百年一遇”的信用危机! 眼下最让人坐立不安的是:在美国国内,金融大海啸的“多米诺效应”还会延伸多久?在其他国家,它的“传染效应”是否会“盖”过各国政府为捍卫自己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所做出的努力?至少各国政府已经感到,今天,在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很多以前管用的救市方法越来越显得不灵验了。大家都高度紧张地在寻找新的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法。这里,我想回顾一下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对这场危机所采用的处理方式,这对我们展望未来的市场动荡局势和加强我们的危机管理意识会产生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首先,这次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和大规模注资AIG(美国国际集团),看上去似乎是美国政府“无奈”的选择。而如果默认那些机构死亡,就可能会导致美国金融和社会体系更大的混乱,而它们的正常运营与否直接关系到美国经济的发展态势,甚至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健康走势。但是,美国政府并没有解决这些机构未来的业务可能再次陷入困境的问题,一些美国学者认为,救市行为只是在拖延华尔街进入坟墓的时间。所以,对于外国消费者和投资者而言,最为关键的是美国金融体系造血功能是否还会再现,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元气,如果陷入一个较为长期的、低迷的外部环境,我们能否自立,能否摆脱依赖,摆脱阴影? 第二,美国政府积极与自己的经济伙伴国保持紧密沟通,并转达他们对救市重要性和联合救市的有效性的看法,使大家都不得不承认,在当前世界经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格局中,共同注资会带来双赢效果。倘若美国金融体系崩溃,不仅将直接令各国政府所持有的巨额外汇资产大幅缩水,而且也直接牵连到仰仗美国市场消费能力的各国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推动各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的社会效果。所以,美国政府的“说服力”让六国央行最近再次慷慨解囊,为国际金融市场注入2740亿美元!这一举动短期内起到了维持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霸主地位的作用。 第三,从雷曼破产和美林被收购事件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在应对这场金融机构破产的风暴时,美国政府已不能再进一步恶意透支其政府信用了。滥用纳税人的钱财去填补无休无止的美国金融机构的坏账黑洞,将对美国负债经济结构的维持和美元的国际地位产生致命的打击!所以,美国政府最终没有向雷曼伸出援助之手。这也显示了美国政府危机处理的“公正性”,让外界感到美国市场的“成熟性”,而不至于出现资本立刻就从美国“大逃亡”的险情。 最后,美国政府迅速根据事态暴露的程度,及时利用口头干预的做法来缓解市场的恐慌心理,维持市场的稳定。美国及时出台了一些相对“利好”的经济数据,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预期。当然,这种“救市”手段毕竟效果有限,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但是相比之下,欧洲就没有像美国那样重视与市场心理博弈的重要性,结果严重影响了欧洲市场局面控制的质量! 不管怎样,美国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和手段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资金救市”不仅副作用太大(比如,很容易因为不公平而遭到纳税人的激烈反对,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权力的威信),同时,也会造成今后更为严重的“转嫁损失”的有道德风险的行为。而且,这种注入流动性的救市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用危机的隐患。如果美国金融体系虽因大量输血的缘故,能暂时保留其脆弱的“生命”,但他们昔日让世人瞩目的金融资源高效配置的功能却已严重瘫痪,那么,由此他们所不得不做出自我保护的“惜贷”行为,就可能会断送美国拥有竞争力的企业的前程和美国经济的活力,从而会拖累和影响到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所以,防患于未然,要挖出问题形成的根源并采取一套相应的纠正措施,不能只满足于当前输入流动性的应急举措,更重要的是应该培育新的、富有活力的“造血”机制和功能。美国政府已经责成高盛和大摩这两家最后的投资银行向健全的商业银行体系转换,将其中的一部分业务和人力回归到传统的支持实体经济领域上来。这意味着美国投资银行控制华尔街创造的金融财富的“辉煌”时代宣告结束,从而将彻底告别滥用金融创新所带来的“虚假的繁荣”的投融资环境,世界经济将重新回到平衡有序的发展轨道中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