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防通胀”始终被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但从最新经济运行状况来看,这一宏观调控取向到了该逐步调整的阶段了。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时隔14个月之后,再次回到“4时代”,其跌幅几乎超出此前所有专家的预测。至此,连续四个月走低的CPI下行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CPI逐步回探的态势将不会轻易改变,以“防通胀”为重点的宏观调控导向将逐步失去合理性。 当然,在正式调整宏观调控取向之前,我们还必须解决两个困扰:其一,尽管CPI将逐步下降,但是年初制订的4.8%的调控目标仍将被突破。事实上,4.8%的调控目标已经失去了合理的参考价值,综合分析,物价调控目标上调至5~7%左右是可以接受的。其二,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依然高涨,8月份甚至创下12年来的新纪录。国内PPI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市场资源价格高涨对国内市场传导与国内资源价格改革的结果。但目前国际市场各类资源价格已经出现持续下跌,国内资源价格改革的滞后效应也将逐步消失,再加上投资增长的回落,预计PPI很快将回调。而且受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和经济景气回调的影响,PPI向CPI传导的力度也会大打折扣。 不过,PPI依然高涨虽不能成为继续坚持重点“防通胀”的一个理由,但却可以成为宏观调控逐步转向“保经济”的一个依据。今年以来,由于代表企业生产成本的PPI至今高高在上,这意味着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可能会继续出现较快的下跌。 从过去的经验看,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幅减弱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也可能以缓慢的方式回落,但前提是背后要么有较快增长的外需,或者有内需支撑。然而现在看来,世界经济继续调整的趋势未变,因而未来几年,外需拉动力将明显减弱。从内需看,虽然历史上居民的消费高潮都出现在经济增长的高潮之后,主要成因是前期累积财富的集中释放。但现在,故事可能不再重演。前期国内以住房和汽车为代表的居民消费热在较大程度上是由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居民的财富已经被提前透支了,再加上股市大幅下跌,购买力集中释放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 现在看来,我们即将成功驱逐“高通胀”,但前面又飘来了“经济可能明显下跌”的阴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做什么? 很显然,由于内外需的减弱是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阵痛。除了常规的适度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之外,我们还必须适当地把握好经济转型的节奏。 近几年来,政府通过各类手段,促使产业结构升级。但是,从理论上讲,经济转型政策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受限制的行业在较短时期内就会因政策压力而放慢增长,甚至逐步退出。而受扶植政策不到位、市场培育滞后、相关机制处于磨合期、技术开发存在瓶颈等因素影响,新的产业成长将较为缓慢,无法对冲前者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比如建材、钢铁、化工、汽车、房地产、纺织业等都已明显感受到经济转型的政策压力,行业景气出现快速下降,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从行业中退出,对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适度控制经济转型节奏,不搞“大跃进”,并不是要放弃经济转型,而是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过程中“长短兼顾”的一个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