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新审视价格政策动向与通胀预期
    2008-08-20    作者:马涤明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目前我国成品油的价格仍然低于国际价格,奥运会后油价的变化,将由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情况、国内外能源状况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决定。中国正在从政府控制价格体系逐渐向市场价格体系过渡。(8月19日《京华时报》)

  如果说国际原油价格仅仅是短期上涨,我们实行短期的油价补贴与管制政策,作为权宜之计是可以理解的,而长期实行这样的政策,显然是弊大于利。相关部门或许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只是考虑了一个过渡,以及调整政策的时机问题,因此将这一时机选择在了奥运会后。
  我们或许习惯了集中精力办大事情,大事情压倒一切、一切为大事情让路的思维定式,因此很多急需解决的大小问题一律在奥运期间避而不谈。有没有这样的必要姑且不谈,但奥运会后油价将有变化,开始逐步向国际油价接轨,并且,“我国正从政府控制价格体系逐渐向市场价格体系过渡”,透露出的是一个新的政策动向。
  随着这种政策动向的开始,政府对市场价格的管制性手段将代之以调控为主的影响性手段,市场规律成为影响市场运行和经济发展主要因素。那么,与国际接轨也好,奥运会后的价格变化也好,将不仅表现在油价上,很多因缓解通胀压力而实行了价格管制政策的产品,都将逐步走向市场轨道运行。由此看来,关于通货膨胀的前景,有必要重新审视。
  现在,关于通胀预期,有一些权威声音不断鼓舞人们说“我们已经走出了因供给短缺而导致的通货膨胀”,理由是食品价格回落而影响到CPI涨幅已在逐月回落。而对于PPI创下12年来新高,由此使CPI面临的上行压力,这种观点认为PPI向CPI的传导并不顺畅。而这种“传导不顺畅说”恰恰是基于政府对包括成品油在内的上游产品,实行强力价格管制机制得出的判断。政府控制价格体系向市场价格体系过渡,虽说要“逐渐”,但毕竟是迟早的事情。从目前的情况看,某些生产领域因价格管制机制承受的成本压力急需释放,那么,在政府控制向市场体系过渡的语境下,一是成本压力的释放很可能缩短PPI的传导周期,二是能源与原材料价格的理性回归会直接构成CPI上行的压力。
  政府推行强力价格管制措施,作为稳定市场与社会的权宜之计,考虑到人们的承受能力需要一个过渡期,或许是一种必要的良治。但从历史经验看,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以政府管制手段最终消除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肯定会受到人民的支持,关于CPI将要继续回落、通货膨胀已经得到有效遏制的权威的乐观预期,更让人对明天充满希望。然而,控制物价也好,遏制通胀也罢,毕竟不是纸里包火,也不是纸上画饼,更不是饮鸩止渴。因为事关民生与社会稳定,我们应该给人民一个可信的预期,并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充分的预警,才是务实姿态。
  比如,先前关于农业生产、丰收与增产,我们听到的几乎都是乐观的预期。而现在的化肥价格飞涨,一下子出现了秋粮可能减产10%的“危言”,很多化肥生产企业也停产或倒闭。这种措手不及当中除了我们的预见性不够,有没有某些 “权威乐观”过于强调“稳定”与“导向”的人为误导,是值得反思的。

  相关稿件
· GDP缩减指数昭示中国通胀形势仍严峻 2008-08-18
· 乐观估计通胀前景为时尚早 2008-08-15
· 刘伟:减税政策或可平衡就业与通胀 2008-08-15
· 通胀治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2008-08-15
· 再说如何缓解通胀 2008-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