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的调整走势已经持续两周。上周五123.39美元/桶收的盘价意味着两周来油价跌幅超过15%。
在市场连续调整之后,市场和学界对未来油价的走势存在明显分歧。从目前国内外投行等市场参与人士的判断看,几乎是一致的看空油价未来走势,甚至有观点认为之前147美元/桶的高价,将会是国际油价里程碑式的巅峰。而一些学者的看法则更加谨慎,其中不乏“油价下跌难持久”的看法。
在笔者看来,这两个看法都有其道理,观点的分歧是因为其分析逻辑体系不同所致。市场参与者更多的是观察价格趋势变化,特别是全球股市走势和油价走势的替代效应。去年10月全球股市先后见顶,其后大量资金流向商品市场,并带动了原油价格的暴涨。时至今日,连续出现的油价下跌反过来引起全球股市的反弹,二者之间的替代效应,的确印证了市场人士的判断。
而经济学者则侧重于从经济基本面来研究问题。原油市场供求关系尚处于“紧绷”平衡中,在新兴经济体经济高速增长,以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尚未寻找到替代能源的情况下,需求增长的压力依旧明显,更何况天气变化和地缘政治因素都会让油价剧烈波动。据此,过于乐观判断油价已经见顶的观点,的确存在疑问。
其实,未来油价走势的争议对于中国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言,并不关键。因为无论多空争议双方分歧如何,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油价即便下跌也不可能再回到数年前的低位。最为极端的油价低点判断也在100美元/桶左右。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即便出现这样的极端调整,其实际意义也不大,比如对于国内炼油而言,只有当油价跌至70-80美元/桶左右,才刚刚能够实现盈亏的平衡。
这样看来,与其去猜测油价走势,到不如先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对于中国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切实推进能源定价体制改革。事实上,海外言论一直把中国因素视为油价暴涨的原因之一。这其中固然有海外经济利益诉求的因素,但同时也表明国内能源定价体制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只有让能源价格回归市场本位,才能够有效抑制非理性市场需求,才能够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才能够让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从能源瓶颈中解脱。
由于忌惮能源改革推高物价走势,调控部门一再推迟相关的改革推进。直至今日,甚至不得不重新祭起行政性的价格管制措施,来抑制物价。但显然,这样的措施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绝非治本之策。在价格管制下“油荒”问题的频频出现,就是明证。只有让能源市场价格自发的去调节供求,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供求之间的矛盾。6月19日,中国宣布一次性提高成品油价格,就直接导致当天国际油价下跌4美元/桶,这正是市场价格对供求关系作用的写照。而油价短期提升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冲击,需要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维护,这并不是能源改革本身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真正需要习惯高油价其实不是公众,而是调控部门。当然把握一个对社会短期冲击最小的改革时机也很关键,或许这样的时间窗口就在今年下半年。相关预测表明,下半年CPI涨幅出现明显回落的概率很大,借此机会实现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接轨,当属于政策落实的良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