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应在防通胀和保增长之间求平衡
    2008-07-28    作者:邓聿文    来源:东方早报

    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此前的7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经济工作听取有关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两次会议都强调指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

  进入7月以来,中央高层到沿海省市进行的密集调研,传达出决策层密切关注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和企业经营情况的信号。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经济统计数据让我们看到,虽然经济增速在高位适度回落有效缓解了总量矛盾,另外,外贸顺差增速减缓也使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更趋均衡,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增速下滑与通胀压力高企并存的困境。特别是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股市的大幅度下挫更引发了人们对资本市场和社会稳定的担忧。基于此,经济界普遍呼吁,应该高度重视经济增长下行的风险,宏观调控应从年初确立的“双防”(防过热、防通胀)转变到“一防一保”(防通货膨胀、保经济增长)上来。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可以说是正式确认了宏观调控主题的这一变化(尽管表述略有不同)。防止通胀之所以不能放松,原因在于,虽然上半年物价受翘尾因素的影响在逐月回落,下半年预计会继续回落,但是,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却逐月走高。而且,随原油价格高涨以及能源价格改革而带来的影响正逐步从上游行业向下游行业以及非生产领域扩散,预计下半年PPI会继续走高,并有可能传导给居民消费市场。那么,对通胀就不能掉以轻心。高通胀不但会影响经济发展,而且直接降低民众的生活水平,所以,必须把物价增长控制在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体可承受的范围内。

  然而,抑制通胀绝不意味着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之所以同时要提出保持经济增速不下滑作为宏观调控议程,是因为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长期来看,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是解决许多重大问题的前提。但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经济能否保持现在的增速是不太乐观的。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原材料涨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出口和外贸顺差上半年滑落明显,而作为拉动GDP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出口的下滑势必会影响经济增速的下降。另外,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既不能从银行取得贷款,又由于资本市场的暴跌也不能从资本市场得到融资,这势必会使得企业减少投资,从而影响上半年的投资。而且,这些影响经济下滑的因素短期内还消除不了。所以,宏观调控必须关注经济增长情况的变化,在抗通胀的同时,必须防滞胀,避免“硬着陆”。
  既然上半年的经济信号已发出警示,为实现“一防一保”的目标,在政策选择上,就应把握好两点:一是稳定,二是微调。稳定是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政策出现大起大落;微调是强调政策的灵活性,使政策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新问题。因此,宏观调控需要合理的政策组合,用“紧货币”,防通胀;用适度“宽财政”,防经济增速下滑。就从紧货币政策而言,虽然它对成本推动型和外部输入型通胀作用有限,但货币政策毕竟是一种针对总量的调控手段,对稳定社会的通胀预期作用明显。因而现阶段没有比从紧货币政策更有效的抑制通胀的举措。从紧货币政策的重点体现在通过信贷的窗口指导、存款准备金率的进一步上调等数量型工具管理流动性上。当然,强调货币政策的从紧,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本身就搞一刀切,而是要优化贷款结构,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加强对企业和产业的支持,以兼顾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
  在坚持从紧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宏观调控的变化更多的是通过财政政策体现出来。目前而言,应把重点放在调整出口退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利息税,以及扩大增值税转型范围上,特别是适当降低受紧缩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的税负,同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农业的支出。从今年上半年税收再次增长30%的情况来看,我们完全有能力进行适度减税,以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引导内需,扩大消费。
  总之,面对经济已经并将有可能继续出现滞胀局面的风险,宏观调控应该在防止通胀和保持经济增长之间寻求一个适度平衡。这就需要宏观调控部门具有高度的调控艺术。我们相信,经历今年上半年多种考验的中国政府,是有能力最后做好这道题的。

  相关稿件
· 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有效性 2008-07-21
· 防治通胀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 2008-07-18
· 下半年宏观调控方向初露端倪 2008-07-18
· 宏观调控实现目标 防范通胀仍为要务 2008-07-18
· 当前宏观调控要更关注中小企业生存状况 200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