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宏观调控方向初露端倪
    2008-07-18    马红漫    来源:新京报

  备受关注的下半年调控政策是否会调整,以及如何调整的问题,已经基本确定。在连续两天对上半年经济形势进行讨论后,全国人大财经委发布了明确的政策看法,认为中国应继续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同时要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据新华社报道)。

  基于全国人大作为最高权力部门的地位,笔者认为,即便行政部门可能在具体执行上有所变通,但是在一些关键性政策词语表述,以及核心政策方向上,并不大可能再发生重大变化。据此分析,下半年的调控政策基调和改革推进方向已经确定。

  “唯CPI论”被更灵活表述取代

  首先,货币和财政政策基调没有任何改变,依旧分别秉持“从紧”和“稳健”的政策基调。但值得一提的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具体目标却出现了明显变化。有关“两防”的具体政策目标不再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对调控政策“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内容的表述。
  这一变化表明,由于物价上涨走势依旧明显,从紧政策基调在此时大幅度调整并不现实,毕竟月度CPI涨幅持续在7%以上,属于明显的通货膨胀。与此同时,尽管政策基调依旧,但具体的政策目标却被相对淡化,这意味着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紧缩措施减轻了压力。
  之前“两防”政策的目标的存在,让调控部门不得不紧盯信贷投放、货币供给、物价涨幅等具体的数据指标。数据与调控政策出台的紧密程度,甚至一度让市场形成诸如“CPI涨幅高就必须要加息”的惯性思维。这样的固化思维并不利于调控政策的灵活化。事实上,诸如“唯CPI论”的调控政策思维如果能够被甩脱,反而有利于调控部门从被动应对的行政履责压力中获得解放。

  价格改革将积极推进

  此外,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将会是下一步调控政策和改革措施的新重点。人大财经委建议,“要积极推进价格改革,通过理顺价格关系,抑制不合理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如果说财政和货币政策侧重于从宏观经济范畴实施调控,那么有价格体制的改革措施则是直接从市场供给关系影响价格走势。
  从国内目前的情况看,调控部门出于控制价格指数的目的,在成品油、煤炭、电力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价格管制措施。但是价格管制并不会让供求失衡消失,只是改变形式而已,各地屡见不鲜的“油荒”问题就是明证。因此,价格管制措施只是权宜之计,从长期看必然要被调整。
  人大财经委的相关看法表明,鼓励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将会是下一步改革推进的重点。尽管这样的改革有可能会给部分领域带来阵痛,但是只要针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稳定措施能够及时跟上,改革的难度未必有想象中那么大。相反,屡屡推迟改革推进的时间,只会让相关问题越积越大,燃油税改革一再落空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笔者认为,由于国内调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加之去年价格基数逐步抬高,因此下半年物价上涨趋势或将逐步趋缓。这将为调控部门及时推进价格体制改革提供契机,其中有关资源定价体制改革的措施当是最大的看点,应该引起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高度重视。

  相关稿件
· 绕不开的宏调起点:理顺价格 2008-06-18
· 绕不开的宏调起点:理顺价格 2008-06-17
· 为何宏调政策与市场预期背离 2008-06-10
· 央行须着力引导宏调市场预期 2008-05-27
· 重视宏调下的微观因素恶化 200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