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作为美国掌控国际金融话语权的符号——美元,在国际货币格局中维持了60年的垄断地位之后,似乎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统计显示,自2002年1月底的峰值水平至今,以摩根大通的广义贸易加权汇率衡量,美元的实际汇率已经下跌了30%。根据IMF的官方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季报(COFER)数据,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已经由2001年的72.7%下降到2007年底的63.9%,欧元的份额由17.6%上升至26.5%。欧元的走强,让美国金融资本的代言人罗杰斯忧心忡忡:美元作为世界主要货币的日子已屈指可数。甚至一向自负的《华尔街日报》也表达了“我们站在一场空前的货币大崩溃的悬崖边上,许多人开始寻找美元的替代品”的担忧。
不过,尽管由于力量使用过度使得美国在独掌世界金融秩序多年之后,不得不将一小部分权力让给他国;尽管随着欧元的崛起,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实力上升以及因之而生的话语诉求,国际金融格局似乎正在酝酿新一轮的洗牌。但在当前的国际金融生态下,其他国家要想撼动美国对国际金融话语权的垄断地位依然十分困难。
表面看来,欧元实力今非昔比,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已从1999年刚诞生时的18.1%上升到目前的接近30%。但是众所周知,“强势欧元”实际上并非反映欧元区经济基本面状况。而亚洲的主要货币尽管已很少盯住美元,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交易仍然是以美元支付的,这反映出亚洲国家和地区相互之间的贸易开票和结算都偏好美元。而美国有意为之的美元贬值已经被证明是美国经济对外辐射周期性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分摊次贷成本的重要方式。由于短期内美元危机的爆发缺少时间和制度性底蕴,因此没有哪个国家敢于轻易抛弃美元。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每天价值3万多亿美元的货币交易中,有86%涉及美元,虽然这一比例较2001年的90%有所下降,但目前尚无别的货币能够替代,足见美元的统领地位依然相当牢固。
就中国的情况来看,作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新贵,中国的分量与影响迅速蹿升,并被广泛认为极有可能在可预见的将来成长为世界金融强国。中国的经济学家开始在世界银行担当领导性的角色,中国在IMF中的投票权已从2.94%提升至3.807%,排名全球主权基金第六的中投公司的投资动向已令英美等国高度关切,由工商银行领衔的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已在全球银行业的市值排名中,将花旗等长期以来的业界偶像抛在身后。但是透过对中国真实经济实力与金融竞争力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经济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并不能掩盖其与一流世界经济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
一般来说,一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高低不仅取决于竞争对手和自身经济实力的消长,更要看该国的实力成长能否改变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能否打破既有的世界经济规则。否则,只能说明该国的成长仍处于量变阶段,质变的要件尚不具备,该国只能接受既有的世界经济规则的约束。事实上,尽管中国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而且人民币在未来10年也有可能与美元、欧元一道成为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三驾马车”之一,但中国经济还远没有强大到可以动摇发达国家传统势力范围的地步。中国银行业的市值大并非反映资产规模以及经营实力,而是基于股价估值所致。而在世界贸易组织中,中国的发言权尚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已经开始使得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出现打折;另一方面,美国放任美元贬值又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蒸发。
此外,主要发达国家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决不会轻易让中国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大国。二战以来,美国一直握有世界金融大权,任何实质性的挑战都要遭到他的打压,即使是盟友日本和欧盟也不例外。从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再到欧元的跌宕表现,背后都可察觉到美国人的操纵轨迹。假如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在亚洲确立金融领袖地位,进而触摸美国的敏感地带,相信美国的金融寡头是不会袖手旁观的。
在美国人看来,中国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破坏”了美国制定的“丛林法则”,即由美国把持的话语权和凌驾于国际通行准则之上的美国标准。美国也许会在中国经济还不十分强大之前,利用其所操控的国际经济秩序对中国施加各种压力和干扰,以尽可能地维持现有的国际经济格局,或者利用现有的规则尽可能地压缩中国的上升空间。
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西方国家其实已经在采取行动阻止中国获取金融话语权。当美欧陷入监管改革的博弈之中,人民币意欲走出独立的国际化进程时,美国通过操纵美元贬值,并联手G7成员国进行施压。力量对比明显不如对方的中国也被迫提前加入全球金融市场博弈。
因此,如果中国不能借鉴过去日本和欧盟的教训,冷静思考制约中国扩大金融话语权的外部约束条件,并利用已形成的经济影响力来破除外力阻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将很难获得预期的国际金融话语权。
作者认为,在美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相对削弱的情况下,国际金融格局正在酝酿新一轮洗牌。而讨论正在崛起的中国能否重写国际金融规则时,既要看到中国基于经济快速发展而形成的后发优势,更应冷静思考制约中国获取国际金融话语权的约束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