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
    2008-05-05    作者:大江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成都市双流县正在探索实施的城乡公交“一元通”工程,其意义并不是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中拿了一个时间意义上的“第一”。
  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格局下,相对于城市而言,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之少,已经令人达到无法容忍的地步:基础教育底子薄,基础卫生条件差,道路设施少之又少。就拿出行乘车来说,村民王学兵的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农村人挣钱比城里人少得多、难得多,可为啥乘车反而贵得多?
  公共财政对农村的一向忽视,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现实后果,中央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已经展开的新农村建设中,提出“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但在一些地方,“公共财政的阳光”对于农村依然吝啬。
  在某些地方领导的意识里,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是一桩赔钱赚吆喝的事情,花钱买民心,就算有投入,也属于“撒胡椒面”式的,只见花拳绣腿,难见实实在在的成效。领导如此认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自然也就“口号喊得轰轰烈烈,过场走得实实在在”。
  其实,不管是统筹城乡,还是新农村建设,政府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从政治角度看,这关涉农村稳定、农民民生大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就是从其他角度看,也是合乎规律的上上之选。
  成都市双流县的城乡公交“一元通”,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从单向的线性角度看,财政每年投入上亿元的补贴,好像是不惜成本。其实,从多向的系统性角度看,且不说财政用于供给公共产品本来就责无旁贷,就算置于经济学视野中也完全合算:城乡公交“一元通”活跃了城乡经济要素、提升了城乡文明,这些投入将在其他产业领域成倍地获得产出,而文明提升的收获更是无法以金额来衡量的。
  即使单以公共产品供给的运行而言,如果降低价格门槛使受益者数量扩大,其边际效益也可得到提高。以双流县公交“一元通”为例,公交系统载客量比以前显著增加(仅两个县级客运站就增长45%),提高了运营的边际效益,也节能降耗。
  因此,投向农村公共产品的民生工程,并不必然就是赔钱赚吆喝。任何一项真正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公共产品投入,都必然在其他领域或产业得到相应回报。政府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实为题中应有之义。
  相关稿件
· 公共财政应更多向民生倾斜 2008-03-14
· 超收4000亿,百姓如何沐浴公共财政阳光 2008-03-11
· 公共财政"不公共"加剧农民工"退保潮" 2008-02-25
· 鞍山公共财政倾注民生推进小康建设 2008-02-18
· 非税收入管理应该符合公共财政要求 200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