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4-15 作者:梅新育 来源:东方早报 |
|
|
国际粮价自2002年开始上涨,到今年初已累计上涨65%。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仅2007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世界银行4月9日发表报告说,截至今年2月底,过去三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目前世界粮食储备已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只够维持53天,远低于去年初169天的水平。 高粮价带来的市场动荡乃至社会动乱正在蔓延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以至于国际金融组织警告30多个国家面临动乱风险。更令人不容忽视的是,无论是供给方还是需求方的因素,都决定了今年世界市场粮价将继续上涨,世行估计今年国际大米价格涨幅将高达55%,直到2015年之前,粮价都将在2004年的价格水平之上。那么,我们应当如何与国际高粮价同行? 人口大国该如何应对粮价上涨?这个问题也受到了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的关注。例如印度工商联合会秘书长阿米特·密特拉就建议:目前是中印开展农业合作的最佳时机,“如果我们今年就开始着眼于长远的合作,也许明年双方的粮食安全就可以改善。”农业部的数据表明,我国粮食自给率10年来一直稳定保持在95%以上,粮食储备达1.5亿吨到2亿吨,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从中国的95%以上粮食自给率来看,国际粮食价格高涨对中国的影响在短期内还不会很大,不过对于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的趋势,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需要明确,持久遏制粮价是很困难的。不错,中国政府有足够的能力和决心减少乃至完全禁止粮食产品出口,然而问题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任何宏观政策的效力都必然发生漏损,实施时间越长,漏损越严重。如果粮食出口禁令维持3个月,其效力无可怀疑;但是如果维持半年乃至一年、几年,那么许多规避之道就有商业可行性了,毕竟外面粮价太高,有厚利可图啊。商人们会将粮食制成下游产品然后出口,令管理者防不胜防。所以,尽管我们要尽可能挤干农产品价格中的水分,但我们的注意力主要还是应该集中于化解农产品涨价的负面后果上。而且,作为一个财力和对外支付能力充裕、保证了基本粮食安全的大国,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在国际粮价高企的时候,要保持中国粮食价格的稳定和供需的平衡,关键的着眼点还是在国内。在具体措施上,我们首先必须确保落实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众多房地产开发和形形色色的开发区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沃壤,无论找出多少美丽的理由,我们都不能大手笔挥霍与我们命运攸关的耕地去成就商人的财富和官员的仕途升迁;我们也必须更加坚定地维护农村土地公有制,抵制农地私有化,避免分散的小农被轻而易举各个击破,丧失的土地无度地流入房地产等市场。 其次,我们需要遏制农业生产成本的无序上涨,消除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对农民利益的侵蚀。“四民之中,农民最苦”,直到现在,明太祖朱元璋的这句话仍然是现实,而农产品种植成本的提高正在打击农民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侵蚀他们本来可望从中获得的收益。有调查称2007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为30%~40%,农耕成本则上涨了40%~45%。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12.3%,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则为18.5%,比食品价格涨幅高6.2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2004—2007年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四年增长,在我们这个人均耕地很少的国家,这意味着粮食进一步增产的边际成本增长将日益显著。在此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消除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中过多的环节,将更多的利润份额留给农民;另一方面需要对农产品给予适度的直接货币补贴,此举并不违反我国许多人视为神圣的世贸组织规则,而我们也需要借此机会进一步推动改造世贸组织规则中不公正的部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