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尽管居民的收入水平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高,但各项支出与日俱增,房价连续攀升,医疗教育等支出有增无减,尤其是由粮食、猪肉价格的大幅拉升,使许多老百姓对“CPI”这一经济学术语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和关注。 以前人们在考察消费者的经济承受力时,往往看到的是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容易忽视近年来居民为各项改革和物价上涨进行的巨大付出。数据显示,2003~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48%,明显低于国内生产总值10.6%的平均增速。应该说,近年来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的确增强了居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居民的抗风险能力和对市场变化的经济承受力。但在看到收入增长的同时,也应看到居民支出和物价上涨给居民收入所带来的缩水,有些家庭甚至是入不敷出。 不可否认,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平抑物价方面确实做出了不少努力,尤其是南方雪灾更加剧了物价调控的复杂性,但客观地说,至少以目前的状况来说,收效并不明显,“结构性上涨”还在持续,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在下降。作为民生问题的“晴雨表”,本轮物价上涨呈现出涨幅高,时间长等特点,在今年“两会”上备受关注。孤立地看待收入的提高和某种价格的上涨,其所带来的压力或许在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之内,但是,当所有的压力集中在一起时,居民的承受力就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当部分生活资料出现较大涨幅时,对收入较高的人来说,对生活影响可能不大。但归低收入群体,他们的收入很大一部分要用于生活开支,他们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力较为脆弱,敏感程度很高,如果忽视在这一方面的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冲淡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和有效性。 目前,造成物价上涨的国内外因素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劳动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因此,现阶段既要落实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也要控制好物价的监管问题,尤其要做好对各层次老百姓的承受能力的综合评估,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正视民生问题的紧迫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