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日本五大钢厂及其谈判联盟韩国浦项制铁宣布,与巴西VALE公司达成协议,2008年度铁矿石粉矿价格上涨65%。2007年,宝钢首次作为全球钢铁企业的主要力量确定首发价格后,携国内各界期望,与铁矿三巨头进行了艰苦的四轮谈判未果后,终未能蝉联定价权。
3年前的2005年2月,正是日本企业意外接受铁矿石大幅涨价71.5%,令中国方面措手不及;3年后的2008年2月,日本钢厂再次给予中国钢铁企业又一次意外的大涨。中国每年从巴西、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进口长期合同铁矿石约2.5亿吨,如全部保持65%以上涨幅,平均每吨成本估计增加33-34美元,中国钢铁行业需要多支出84亿美元,合人民币600亿元,约占2007年全行业利润的30%,2008年对中国钢企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考验。
心痛之余,国内各界开始再次反思为何又是日本?日本每年进口铁矿石约2亿吨,全为长期合同,从损失上看应与中国不相上下,但三巨头之外的世界第四大铁矿石供应商正是日本三井。三井依靠其在世界各国矿山的参股,每年获得可销售的权益矿6000万吨。伊藤忠、三菱、住友、JFE等其他日企在澳参股所得权益矿数量也近2000万吨,合计占日本进口铁矿石的35%-40%;即使矿价大涨,也是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结果。而2005年以前,中国仅宝钢、中钢有少量权益矿,数量不到日本的1/10。
2005年矿价大涨71.5%之后,效仿日企海外开矿的热潮拉开帷幕,截止到2007年末中国企业在国外新投资的项目产能已近8000万吨,其中不乏投资十多亿美元的大型项目。但2005年—2007年的3年间,中国进口铁矿石累计增长1.75亿吨,增幅85%,大大超过我国企业投资开矿的产能。2008年矿价再次大涨,继续海外开矿,争取话语权的声音又起。但理性的思考:虽然投资矿山,控制资源是钢铁行业发展的长久之计,但开发1吨矿,需求增长2吨矿,又怎能从根本上缓解供需矛盾。
经过3年多的开矿热潮,除西非宁巴山、巴西穆通这些政治、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大部分海外铁矿资源已经开发,澳洲闭坑多年的野人河矿山都已重开,短期内难以再有大型项目涌现。而综观中国企业已开发的矿山中,几乎全为磁铁矿项目,品位低、投资大、生产成本大大高于西澳现有BHP和RIO的矿山,中信泰富的Sino
Iron甚至需要淡化海水用于选矿,投资高达52亿澳元。
反观BHP和RIO,其矿山与中方投资的众多项目近在咫尺,两大矿业巨头开矿经验丰富,基础设施完备,却没有任何动作。而一向善于投资的日本企业,也并没有因为最近几年矿石市场火爆增加矿山投资。2007年4月日本三井甚至将其所有SesaGoa的股权(51%)以19亿美金的高价,出售给印度国内的Vedanta资源公司,做法与众多中国企业背道而驰,值得探讨。
从另一角度看,纵然世界铁矿石产能爆发,我国钢企掌握谈判话语权,矿价下跌,而我国在海外矿山成本是BHP和RIO的2-3倍,产品质量却不如澳巴公司,矿价下跌时将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投资企业可能无法收到预期的回报。矿山未来运营的数十年中,很难保证市场长期处于牛市,因矿价上涨,不惜成本海外开矿,能否达到理想的资金净现值,需谨慎对待。正如巴菲特时常强调的“任何市场,越是高位越需谨慎”。
2005年7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就已经讨论通过,明确规定淘汰容积300立方米以下高炉,3年来如能严格执行,中国铁矿石需求增长不会如此迅猛,矿价也不致于连连大涨。平抑矿价,还需回到源头,切实执行产业政策,控制钢铁产能,缓解供需矛盾,3年前中国企业确实应该填补海外投资空白,而今则不可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矿涨价了开矿,如此循环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