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再融资不能恶意于市场
    2008-01-23    作者:马红漫    来源:上海商报

  ●如果说央行从本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5%的政策,进一步收紧了银根,而并非直接针对股市的话,那么,中国平安的巨额融资计划相当于直接从股市“抽血”,其对股市的影响将远远超过一次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平安此次融资的目的本身在于“抄底”海外次贷危机,但其最终的结果却可能是让这个“底”陷得越来越深。

  近日A股市场的连续大幅下挫是诸多投资者所始料不及的。这其中,除了周边股市深幅回调的影响外,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计划无疑是引发股市下跌的一个重要导火索。根据中国平安近日披露的公告,该公司拟公开增发12亿股A股,并发行412亿元分离可转换债。据此,平安拟再融资额将达到1612 亿元,其规模超过了中国石油和中国神华IPO的融资之和。
  中国平安如此巨大的融资规模,导致市场对股市资金面的预期骤然收紧。如果说央行从本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5%的政策,进一步收紧了银根,而并非直接针对股市的话,那么中国平安的巨额融资则相当于直接从股市“抽血”,其对股市的影响将远远超过一次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平安对于如此大规模融资的运用方向耐人寻味。此前,该公司高层曾不止一次表达过在海外收购上再下一城的野心。在当下美国次贷危机给国际金融集团造成重创的时刻,中国平安或许探寻到了海外投资的良机。平安高层称,“本次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营运资金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 由此,业界预测中国平安将把这笔融得的资金用于收购境外机构的可能性最大。
  如果业界的预测成真,那么最近的股票市场暴跌走势,则让中国平安陷入到双重尴尬之中。其一在于股票市场,相关投资者面对天价巨额再融资方案,多半会选择“用脚投票”,市值缩水的尴尬由此而生。其二,与二级市场股价的变化相比,更大的尴尬在于平安此次融资的目的本身在于“抄底”海外次贷危机,但遗憾的是,最终的结果却可能是让这个“底”陷得越来越深。
  显然,选择“抄底”的前提是中国平安已经判定,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股价暴跌已经具备了投资价值。因此它才会选择在海外市场进行实质性的买入行为,甚至是扮演帮助海外股市走出泥潭的救市英雄。或许从企业战略角度看,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今A股市场的连续暴跌已经预示着,如果中国平安融资成功并投资海外,那么,一个意想不到的恶性循环将会随之产生。
  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中国股市与世界股市在行情上已然连为一体的情况下,全球市场股价的轮动刺激作用愈发明显。平安计划中的巨额融资行为,在宏观上引起市场对滥发再融资造成资金面的担忧,在微观上引起投资者抛售与平安相关的蓝筹股票,从而成为近期A股暴跌的直接动力之一;其后,A股市场的暴跌又经由亚太股市直接传导到欧美市场中,从而让次贷危机的策源地美国股市也遭遇雪上加霜,甚至会间接恶化美国经济趋势和经济增长信心。如此循环之下,就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悖论:“试图抄底者”反成为“打压底部”的动力之源——如果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因此而加剧,所谓的市场底部又在何方?中国平安的“抄底”愿望岂不陷入到极度尴尬之中?而投资者高额认购的股票权宜,又如何获得保障?
  由此看来,中国股票市场的国际化变化已然是深入骨髓之中,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上市公司都必须要深刻体会其含义。只有从世界经济全局角度看待具体的投资行为和融资行为,才能够避免深陷市场的谜团之中。其中,上市公司行为更加关键。作为公众公司,已经不能再把公司的行为影响限于A股市场一处,而是要更加全面地考虑公司行为对全局经济的影响,需要有益于市场,而不能恶意于市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