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储海外投资应有系统战略
    2008-01-17    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花旗集团第四财政季度98.3亿美元的亏损和中国政府劝阻国开行入股花旗集团这两个事件构成了一些重要信号。花旗的巨亏显示了美国次级债的负面影响正在愈来愈强烈地显现而中国政府的劝阻也透露出他们对投资海外金融市场的审慎态度,这是对中投仓促投资黑石、国开行入资巴克莱等行动的反思。
  坦率地说,中国的海外并购亟须整体战略思路,正是因为缺乏整体构思,使得海外投资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看到了次级债危机带来的投资机会,存在"出海抄底"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又在政策、技术和理念方面存在种种阻碍,惧怕海外的潜在风险。
  总的来说,2007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等因素的作用,国内资本进行的海外并购逐渐迎来了一场盛宴,接踵而来的并购成功案例令人目不暇给。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并购活动:以国家外汇储备直接或间接进行的海外投资和并购、金融业的海外并购、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对后三者来讲,海外并购目的通常是占领市场、控制资源、拓展产业链等,其风险由自身承担,或者作为上市公司由公众监督,或者由专门的国有资产部门管理。而作为前者,其海外并购的战略思路、风险收益的衡量标准,往往都处于"黑箱"状态,而由于这类资本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国内外的普遍猜疑。
  最重要的问题,是从整体上要理顺第一类资本海外并购的战略思路。目前,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具体模式。一种是新成立的中投公司所主导的海外并购;再就是外管局仍在主导的海外投资,还有一种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受人异议最多的,就是中投公司的海外并购行为,虽然不能以短期账面损益论英雄,但中投在正式成立前就迫不及待投资于黑石公司,似非明智之举。此后,中投公司投资于摩根士丹利的交易,各界普遍表示赞同,因为毕竟体现了"价值投资"的理念。但迄今为止,中投公司并未表现出清晰的投资思路。
  对于外管局主导的海外投资并购,相比中投公司来说,被蒙上了一层更神秘的"面纱"。然而此前不久,外管局香港分支机构对澳大利亚最大的三家银行做出一系列小额股本投资,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可以说,作为庞大外汇储备的管理者,外管局近年来也致力于投资对象的多元化,但一直更集中于低风险、高流动性的资产。近期频频参与海外股权投资,或许体现了外管局面临的危机感,以及想获取更高收益的想法。因为按照改革初始的目标,中投公司最终会负责外汇储备的投资功能,外管局只负责保障部分的功能。而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要看部门间的利益协调,这也给运用外汇储备进行的海外投资,带来众多不确定性。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也具有特殊性。现有几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只有国开行最具海外并购的实力,并且一直拥有发展成为"全能银行"的愿望。但应看到,国开行的商业化转型,现在还处于模糊的状态。此前不久,中投公司通过旗下汇金公司向国开行注资200亿美元,这项操作的背后,本质上仍然是外汇储备投资的合理性问题。起码对中投公司,这笔投资是基于政策性还是商业性目标,非常不明确。如果基于政策性目的,那么要考虑是否要对资金运用领域有所限制。如果基于商业性目的,那么对国开行转而运用这些资金展开海外并购的活动,就面临究竟由谁来承担最终风险的问题。
  总之,对于直接或间接用外汇储备进行的海外并购,有必要确立系统的战略思路,以及相应的监管和执行主体。在此基础上,要构造一套公开的收益评价标准,以及风险和职责的承担原则,用于规范外储海外投资,从而真正对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负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