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11-30 作者:沈若愚 来源:东方早报 |
|
|
法国阿海珐集团11月26日在北京宣布,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签署了高达80亿欧元(约870亿元人民币)的协议。这是法国核工业有史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订单。这是不到一年时间内,我国签订的第二张核电大订单。去年12月,美国能源部长鲍德曼访问中国之际,中国与美方签订了价值约56亿美元的引进合同。 这一系列订单,完全是我们长期规划的产物。根据近日公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核电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从现在的不到2%提高到4%。为达到这一目标,中国目前已经规划13个核电项目,估计还可能再建数十个核电项目。其实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核工业的应用规模小,总体水平不高。数据显示,至2006年,全世界已经有400多座核电站,正在给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火电价格不相上下的核电,年发电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17%。其中,法国核电装机占总装机的78%,日本为36%,美国为20%,韩国为42%,而中国大陆仅占1.6%。 我国以前之所以发展核电的速度不快,除了考虑投资规模、原料供应以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问题。这样的考虑可能主要是因为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站,都采用核裂变发电方式,但这种技术如运用不当会产生放射性污染。但是为了可控的安全问题而放缓发展核电,也是因噎废食。更何况,除了核裂变还有核聚变。近日我国加盟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一旦核聚变发电得以实现,其原料锂和氘在陆地和海洋中都极为丰富。据预测,ITER可望在2017年左右投入运行。 当然,解决能源问题我们所依靠的远不止核能一项。9月,我国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指出我国将发展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将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定为,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从当下的8%左右,提高到2010年的10%,并在2020年进一步发展到15%。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曾指出,历史的经验反复告诉我们,真正的长期的源危机并不存在。当一种能源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将被导向减少或停止消费,而供给者被导向更多地生产。如果该种价格被预期持续上升,其他可替代能源就会被更为迅速地被开发。况且,现代人还会更多地考虑环境保护、安全和稳定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