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食品的不同遭遇
    2007-11-21    作者:蒋心和    来源:解放日报
  日前,第11届中国国际食品饮料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与在沪举行的多数国际展不同,该展不以出口为导向,而是以进口贸易洽谈为主。参展的800多家中外企业98%来自境外34个国家和地区。在这堪称中国最具规模的进口食品饮料展上,满目皆为说着各种语言的域外厂商,买家则多为中国采购商。据国际食品饮料展主办方介绍,今年中国买家比去年增加80多家,可见中国市场对海外食品饮料的欢迎程度。
  不过,就在不久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包括食品在内的中国商品频频指责和丑化。而据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介绍,即便根据日本、美国等官方检测机构的统计,中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也比美国等发达国家高。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到美国的食品合格率是99.1%,出口到欧盟、日本的合格率是99.8%。就在西方抹黑“中国制造”的闹剧尚未收场之时,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等在内的发达国家的食品饮料却在上海受到了中国买家的欢迎。中外食品如此悬殊的不同遭遇,使不少观众为之感叹唏嘘。
  己不正焉能正人?发达国家指责中国食品,那么他们自己生产的食品饮料真的无懈可击了吗?前些时,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连续两次从美国进口的冻猪肾和从加拿大进口的冻猪小排中,检出兽药残留物莱克多巴胺;南京口岸分别从美国、阿根廷进口的大豆中检出种衣剂大豆和曼陀罗籽超标。其实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拍胸脯保证自己生产的所有产品不存在任何质量问题。很多所谓的质量问题,与各国质量标准不统一、检测方法存在差异有着密切关系。发生质量问题并不可怕,只要多沟通,在标准、检测方法上取得一致,便不难解决。
  自去年以来,为避免过大外贸顺差,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扩大进口。以禽肉产品进口为例,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全面开放了肉类产品市场。2001年到今年7月,我国直接进口美国禽肉产品271万吨,占同期中国进口禽肉产品总量的78%。再回过头来看正在举办的中国国际食品饮料展,进口贸易洽谈红红火火。
  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口号是西方发达国家最早喊出来的。然而,当好些人以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真的可以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海中畅游时,接踵而至的妖魔化“中国制造”恶浪却把国人打懵了。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包括食品饮料在内的中外商品遭遇如此不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难道错了吗?解铃还需系铃人,看来,由妖魔化“中国制造”的西方某些人来解答显然是最合适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