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和谐家庭论坛一项入户调查显示,现在的广州人在阶层归属上认同“中层”的比例明显减少,已下降至30%左右,而认同“中下层”、“下层”的比例却有所增多。(11月13日《新快报》)
“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被公认为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从全球视野来看,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是这种结构,故尔也有观点认为,正是这种结构铸就了这些国家的发达。 何谓“橄榄型”社会结构,顾名思义,社会结构形同橄榄——“两头小,中间大”,也就是富人、穷人少,中间阶层大。从经济角度看,中产消费稳定,能产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强劲动力。从稳定角度看,中产相对平和,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实现。正是在这一理论影响下,许多国家都把“橄榄型”结构、中产扩容作为社会建设的目标。 当下,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中产扩容计划,同时还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具体方案。广州作为发达地区,中产比例应该比全国高——而30%左右广州人认为自己归属中层,这一数据无疑是不算理想的。有研究指出,我国的中产阶层还不稳定,属于“易碎品”,容易在外力影响下成为“中下层”乃至“下层”。全国和谐家庭论坛的这一入户调查,在某一方面验证了这一点。确实,在房价高位不下,在医疗、教育仍旧压力重重等现实情境下,中产数量随时都可能下滑。尤其是在当前物价指数的持续走高,极大地影响削弱了一些中产者的幸福感、满意度,体现在阶层归属上,无疑会导致认同“中层”的比例下降,认同“中下层”、“下层”的比例增多。 在承认心理归属总体呈下降趋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体现在总量、均量上,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在增加,生活质量是在提升的。所以,笔者认为,这种心理定位与实际收入的偏差,很大原因在于中产标准的不明。 至今为止,我们尚没有一个明确的中产标准——即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中产”。当然,因为地区的差异,中产标准不可能全国统一,但应该有一个大致标准,让人们知道自己的阶层归属。 这里,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即标准的出台是否有权威性,是否能让公众普遍接受。但,这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从现实看,我们需要有一个中产标准,让每个人都能准确找到自己阶层归属,给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制定下一步适合中国实际的国民收入增长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