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拥堵当改革交通管理方式
    2007-10-12        来源:新京报
  北京交管部门日前透露,已实施了100天的《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法》显出成效,从7月1日至今,北京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拥堵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60%。北京保监局介绍,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率由《办法》实施前的10%,到7月初的30%多,再达到现在的70%多,逐渐上升。
  北京的交通拥堵是城市生活的一个顽疾,政府和民众都极为头痛。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简单地认为,拥堵的原因是“车多路少”,但近些年来,我们发现,道路交通硬件建设提速了,城区道路里程在全国领先,马路的宽度甚至超过伦敦、巴黎,而密布于城区的立交桥更已成了北京的象征性符号。然而,道路交通硬件的高水平,并没有彻底实现缓解交通拥堵的目标,相反,似乎陷入了路越修越多、车越来越堵的恶性循环。
  而与动辄数亿元的交通建设投资相比,“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模式”只是交警、保险等部门联合为车主提供服务性的善后平台,没多花纳税人一分钱,却大幅度缓解了城市的拥堵,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由车主双方自主协商的“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模式”,其实是一种管理方式的创新。以前,交通事故处理权全部集中在交警身上,车主双方自发进行事故处理是没有合法性的,保险公司也不予承认。可以看到,这种集中管理的模式,低估了民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导致一个城市庞大的交通管理工作,压在了交管部门一家身上,其有限的执法资源难免捉襟见肘,也助于解决城市拥堵的局面。
  而现在,交通管理从集权变为分权,这样的管理模式激活了民力与民智,交通管理从一家独揽变成政府和社会的合作,事故处理变快,拥堵发生几率骤降,管理效率提升。交通管理其实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而任何社会管理都应是一种官民协作,政府完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将更多的权力下放。
  管理也是生产力,交通领域亦如此。国外一些城市车比北京多,路并不比北京宽,可拥堵却并不严重,为什么?因为科学的管理。例如许多城市设立快速车道,规定一辆小汽车要有2位以上的乘客,才可以使用快车道;比如帮助民间自由组合成立上下班用车互助小组,减少实际用车的频率等;而在波哥大诞生的“快速公交”模式,将城市道路资源向公交高度倾斜,更是城市交通管理又一大胆创新。这些管理改革,大多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因此,破解北京交通拥堵,单靠不停地修桥建路不行,单靠“交警+协管”的人海战术也不行,而应更重视管理模式、方法、制度上的改进。事实上,从2003年打破部门分割,组建北京市交通委,到公共交通发展战略的推出,再到今年的“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模式”实行,北京市对于交通管理上的改革正日渐重视。
  北京未来的目标不应是修更宽的路,造更多的桥,而是要整合道路资源,将其使用效率发挥到最大;相关管理部门的方法应更加专业化,更多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增加管理的科技含量;在作出任何决策前,要注重正视客观现实,采纳民意。如果我们在管理上能积极进取,缓解交通拥堵是有希望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