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
    2007-09-10    作者:叶檀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许多人一直试图用蒙代尔三角证明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但客观地说,中国还不具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币值虽然屡有改进,但基本与美元挂钩,是由美元决定的。也就是说,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多地取决于美联储而不是中国央行;以人民币表现的资产价格是以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国内外预期流入的资金决定的。人民币已资产价格一路狂涨的形式,展现了与上世纪80年代相同的日元另类升值之路。
  我们也不存在独立的央行,央行正在向财政部的角色靠拢,这倒不是因为特别国债的发行拉近了两者的距离,而是因为央行以货币政策行宏观调控与经济结构的任务,已经溢出了央行的边界而更倾向于财政部的职能,这一职责是央行力所不能及的。
  诚如李扬先生所说,目前只依靠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已经走到了尽头。加息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新一轮财政扩张政策的反面注脚,企业包括银行机构自身都从股市获取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受制于与美元的利差,以及银行的赢利模式、贷款企业的承受能力,央行也不可能急速加息,而存款准备金率也要考虑到金融机构流动性的承受能力,历史上最高达到20%的存款准备金率。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行长周小川先生近日表示,人民银行希望实际利率为正值。但他指出,衡量实际利率的方法很多。此前,央行行长助理易纲也曾表示,央行控制通胀的决心和措施是坚定不移的,央行会尽量避免长时期负利率的局面。这两句话一正一反,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即央行希望实现正利率,但在现实条件上,还不能很快达到。连执掌货币之职的央行,都表示暂时在利率政策上无能为力。
  投资者已经无需太多关注各种治标不治本的货币紧缩政策,那不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多大的影响,从各种迹象来看,央行更关心的是汇率问题,这是中国货币政策的最后一帖猛药。
  在同样的场合,周小川先生提到,要取消不必要的金融管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服务,改变宽进严出的汇率政策。说白了,就是政府将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从最近外管局强力推进港股直通车,到最近开放再批30亿美元的QDII制度,以及吴晓灵女士再次呼吁,应该允许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养老金及投资机构投资股权基金,无不表明了央行对于汇率市场化的偏好。
  8月中旬一则重要金融新闻被悄悄放过,国家外管局发布外汇管理体制重要改革措施:取消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境内机构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以此为标志,我国自1994年沿袭至今的强制结售汇制度,终于淡出历史舞台,被意愿结售汇制度所取代。其实,早在2005年,外管局发布《关于放宽境内机构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有关问题的通知》,将保留现汇比例由30%或50%,提升至50%或80%,新开立经常项目外汇帐户的初始限额由以往的不超过等值10万美元提升到20万美元。
  不过,不要以为汇率市场化进程就为汇率获得了自由之身,事实上,现在有关部门对于外汇的流入以及兑换成人民币实施非常严格的管制,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汇储压力已经到了怎样严重的地步。
  中国外汇市场化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可能的风险,中国汇率上升将损害中国制造业,从而打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造成更多的人失业,形成更大的社会问题,最终导致国内居民消费能力下降。这一打着为民请命旗号的理论,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不过,事实上,我们找不到有比狂飙的资本市场与通胀压力双重阴影下,更能加大贫富差距的经济发展模式。
  第二,人民币升值将带来资产泡沫,而后进入泡沫崩溃与实体经济衰退的陷阱,在这方面,日本就是前车之鉴。当我们用日本资产泡沫的惨痛历史为我所用时,有意忽视了,正是日本政府坚持日元不升值,才造成了以日元计价的资产价格的狂升,东京土地价格超过全美土地价格的奇观。而当初的马克与现在欧元的升值,并未给当地经济带来毁灭性影响,相反,带来了随市场而动的灵活而独立的货币政策。因此,日本的教训不是受到美元胁迫导致日元升值而带来泡沫崩溃,相反,是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坚决升值。每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都经历过货币升值的压力,结果各不相同,在引用历史经验时,切忌简单化、脸谱化处理。
  也许决策层最清楚,中国货币的实际价值到底如何,因此不愿较大幅度地放开外汇管制。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中国经济今后将长期处于汇率这一定时炸弹的威胁之中。要夯实人民币升值的基础,政府除了进行民生经济、环境经济工程以外,最重要的是,是使企业的效率真正达到世界一流,同时,逐步放开汇率波动幅度,在更大范围内尝试进行货币自由兑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