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合情合理又耐人寻味
    2007-08-23    孙立坚    来源:新京报

  加息对银行系统的回笼资金,增强银行的流动性确实是一个上佳的措施,而且又能缓解“负利率”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8月22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84%提高到7.02%.这已是年内央行的第四次加息。(相关报道见本报昨日A04版)

“负利率”下加息是必然选择

  据统计,7月份通货膨胀率已高达5.6%,而银行存款年利率仅在3%左右(加息后提高到3.60%)。实际上,只要这种存款“负利率”现象和“实际贷款利率”不断下滑的趋势不消失,对中国现有的经济结构而言,加息就是必然的选择。
  首先,在“负利率”的环境中,消费者闲置在银行体系的资金会“不断贬值”,尤其在当前贫富分化的背景下,这种“负利率”现象甚至会引起社会不和谐的因素。而且,居民存款随时都有可能流向资本市场,尤其当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度还很匮乏的时候,很容易波及到资本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比如,造成股市和楼市的泡沫等)。
  其次,通货膨胀率的上扬使得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在下降,投资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速,那些拥有定价权的企业还可能会利用通胀环境来提高自己产品价格以增加自己的收益。结果,这一逐利行为就会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
  再者,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在货币紧缩政策和流动性过剩日趋严重的状况下,对银行的资产(贷款)和负债(存款)的影响是不对称的。一方面,虽然通货膨胀率上升,实际上降低了银行付息的压力,但是,流动性规模的增加却冲销了这一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好处。
  另一方面,银行的实际利差收入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所引起的贷款规模下降而遭到较为严重的打压,这就完全有可能迫使银行去寻找更高收益的资产投资来平衡它日益增加的负债负担,比如增加高收益的房地产贷款,或者或多或少地持有高收益的美国次级债等,这一点从美国次级债风波中卷入不少中资银行就可见一斑。
  所以,从消除“负利率”现象这个角度看,央行的加息,再次表明了央行透明化的货币政策实施原则(即盯住年初所设定的3%通胀率)。

此时加息有三点耐人寻味

  尽管如此,市场原先普遍认为央行前期的调控政策才刚刚实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消化,所以,不可能在近期会采取进一步的调控措施,这次加息稍稍使大家感到有点意外。
  的确,央行在此时选择加息,确实也有些耐人寻味的地方。
  第一,全球流动性萎缩的时候,各家央行都在调转货币政策的方向,放弃原来紧缩的货币政策,由加息转为降息,或停止加息,而中国却在这个时候选择加息,“逆大势而为”。
  这一举措给人最直接的感受是,中国与世界市场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没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没有自由的人民币兑换),中国的货币政策不会对世界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产生进一步的负面影响。同时,这也是在及时向国内外发出这样的信号:即使在全球流动性危机的环境下,中国政府也不会改变自己货币紧缩政策的连贯性。
  第二,中国在次级债风波中受到影响的首当其冲是银行业,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它们卷入流动性危机的程度和潜在的风险,但是加息对银行系统的回笼资金,增强银行的流动性确实是一个上佳的措施,而且又能缓解“负利率”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这一点不像欧美国家,卷入危机的主体是非银行中介机构、投资机构,所以,一旦这些国家市场利率上调,就会对这些机构的流动性“获取”产生不可忽视的约束作用。但是,笔者希望此次加息主要目的还是和以往一样,缓解“负利率”问题,而不是为了帮助此次受伤的银行业“减负”。
  第三,中国股市正在向5000点大关跃进,这会不会引起国际市场的关注,成为全球资金新一轮的“避风港”和重新获利的场所?此时加息,是不是想放慢股价快速上扬的节奏,以此降低不成熟的中国市场的“诱惑力”?减少投机资金对正在进行改革的中国金融业的负面冲击?
  至少在股市冲击5000点的关口加息,显示出央行对股市过热的“忧虑”情绪发出信号,希望不断膨胀的市场“好自为之”。如果真是如此,可以预计,接下来还会出台一系列对外资进场和“投资过热行为”的强化管理措施。也就是说,加息只是新一轮组合拳的“前奏”。

不宜对加息的效果期待过大

  总之,加息最根本的目的是解决“负利率”问题给中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它在特殊时期也会产生“一箭双雕”的功效。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对加息政策本身的效果期待过大,因为它不能根本解决中国结构性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它也不能彻底根除通货膨胀率上涨的源头,更不会有效地制止强烈“致富”愿望所推动的股市强劲上扬的趋势。
  因此,中国要想彻底摆脱这些结构型“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纠缠,走出“负利率”的怪圈,稳定亢奋的市场,惟一要做的就是打破目前对外依存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消费者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加息等宏观调控政策只是为中国的结构调整在拼命争取时间,虽然它的成本已变得越来越大。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相关稿件